第5版:书 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 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顾廷龙的字
馆阁体并非一钱不值
北京平谷举办上元雅集
王波书法作品展在浙江举办
规整、秩序和理性




 中国文化报 >  2019-03-3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馆阁体并非一钱不值

    黄建林

    当下,书法界对“馆阁体”书法不仅十分冷淡,甚至还大加挞伐,大有把馆阁体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意思。这样,导致一些学书之人一提到馆阁体,就唯恐避之不及。其实,馆阁体并非如此恐怖,也并非如此一钱不值。

    馆阁体诞生于明朝科举取士,是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一种书写体式,也属于当时官方使用的书体,它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馆阁体是一种方正、光沼、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在清代也得到了一定的弘扬。明代称作“台阁体”,清代才被称为“馆阁体”。

    馆阁体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楷书的书写自由,使得明清两代的楷书在很大范围内缺少个性,这是它的局限。但是,作为一种官方使用的书体,它又具有别的书体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至少,它可以在科举考试阅卷的过程当中,不会因为书写潦草而影响考官阅读评卷。由于书写得一手漂亮精致的小楷,文章进献到皇帝眼前,那么书体的作用可就巨大了。文章好,纵论天下大计,为帝王治国出谋划策;书法好,字字珠玑罗列,令人赏心悦目——这样的人物不登第,那才是怪事。所以,馆阁体在科举兴盛之际,能独占官方运用的文字鳌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馆阁体要写得像那么一回事,写得是“馆阁体”,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不可。也就是说,写好馆阁体,必须具备十分扎实的楷书书写功底,没有这个楷书功底,还真的是要“科举落第”的。据说,当年的董其昌,就是因为没把馆阁体写好,才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的。后来,他才扎实练习楷书基础,追竞馆阁体,最后广收博览,倒成为了一代著名的书法家。

    馆阁体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就是它严谨的楷书规范。虽然有一些“书法家”并不以楷书为学习书法的基础书体,但是,楷书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它的笔法基础和字法基础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楷书笔法包含了书法笔法的几乎所有套路,诸如“藏锋起笔”“露锋起笔”“回锋收笔”“出锋收笔”“中锋行笔”“圆转运笔”“提顿转折”“绞笔转折”等,学会了楷书的这些笔法,娴熟随意,达到能够融会贯通了,再转学隶书,就容易多了,甚至接着去学行书,那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大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思。尽管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但是,楷书笔法在隶书笔法基础上增强的装饰性,造就了它给其他书体奠定书写练习的基础的功能。所以,馆阁体在这一点上是“功德无量”的,是我们应该积极效仿的。我们平时说话,摆官腔经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楷书的基础不牢,练习书法,还真的是会出现“地动山摇”的状况。馆阁体的好,就好在它们反映了作者扎实的楷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董其昌在50岁以后再去广涉历代书法名家,然后自己自由放任开来,便形成自己的书法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董其昌是要感谢“馆阁体”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想要把自己成就为一代书法大家,是否可以从董其昌的经历当中汲取一些经验呢?是否也应该像当年那些科举士子们那样先去把楷书的基本功练扎实呢?

    当然,单独拿出一幅馆阁体的书法作品来欣赏,那也是很有欣赏价值的,只是它们的“千人一面”需要我们警惕。当然在今天,存在“千人一面”问题的也并非只有馆阁体,比如,“展览体”的大行其道更加会把我们的书法创作引向覆辙之途,走向穷途末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