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将“遥控器”和“菜单”交给市民
未来实体书店该是什么样
图片新闻
山东首部全民阅读地方法规4月起施行
黑龙江培训图书馆馆长
西安出台实施方案塑造乡村文化风貌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9-04-0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东东莞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见成效
将“遥控器”和“菜单”交给市民

    2019年东莞“走进艺术”市民公益培训班开班仪式       黄孟良 摄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近几年来,广东省东莞市立足市情,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努力推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从普惠性向高品质、从粗放型向精准化、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将“遥控器”和“菜单”交到市民手中。

    创新购买服务方式

    推动公共文化供给品质提升

    东莞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间,毗邻港澳,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行政架构特殊,市直辖32个镇街、592个村(社区),资源较为分散,集中统筹难度大,公共文化供给任务繁重;人口结构特殊,全市人口834万,其中外来人口约630万,文化需求多元;经济结构特殊,经过近几年转型升级,各类高端科技、商务、精英人才不断会集,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高。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陆世强说,如何立足这些特殊的市情、社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新路、破解难题,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做到有效服务、精准服务、多元服务,是摆在东莞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为此,东莞着力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从普惠性向高品质转变。

    在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期间,东莞市政府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文化服务,实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时也存在着了解百姓需求不够、产品不合群众口味的问题。比如,过去按每场平均2万元的标准,采购1000场演出送给基层,统一标准、平均用力,结果有的活动因为档次不高被基层群众戏称为“文化喂民”“文化扰民”。

    2017年起,东莞文化部门改变以往做法,每年从文化惠民演出经费中拿出400多万元,采购省级以上专业院团的文艺精品,开展“文艺精品演出进基层”活动。2018年,该项目共向13个省级以上艺术院团及其他单位团体采购16个精品剧目,共计38场演出,配送到全市各镇街。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起初部分镇街担心组织不到观众,没想到场场满座,赢得了基层单位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近日,东莞市文化馆发布了2019年服务项目公示名单。今年,该馆将开展1300多项文化活动。

    “我们从近几年采购方式的转变中深刻体会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文化部门不仅要关注有没有、缺不缺,更要关注好不好、优不优,在解决‘文化温饱’的同时,要着力解决‘文化口味’问题。”陆世强说。

    东莞还将“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转变为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每年从财政专项资金中拿出900多万元,通过公开招标、服务外包、补助等方式,向社会采购公益文艺培训、文艺精品演出、业余艺术团队演出等超过1000场次活动,有效培育并壮大了专业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业余文艺社团三种力量,增强了市场多元供给能力。2018年,东莞市“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共举办1248场。仅公益文艺培训一项,就投入380万元,举办了183个培训班,提供学位5500多个, 为历年之最。

    借助互联网技术

    推动公共文化供给精准化

    3月17日,2019年“东莞市民艺术大学堂”之“走进艺术”市民公益培训班开班。这个公益培训班项目已创办13年,今年共有100个课程班近2500个学位对外招生。招生期间,“文化莞家”平台有近20万人次访问。其中,现代钢琴弹唱青年班仅3分钟就已报满。

    近年来,东莞市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和现代生活方式,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运用,把“互联网+文化”作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东莞市把握首批全国数字文化馆地级市试点城市的契机,启用线上平台“文化莞家”,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推出线上活动1600多场,预订票数3万余张,提供了9000多个公益培训学位,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进万家”。2017年,“走进艺术”市民公益培训班首次实现在线报名,1705个学位在4分钟内就被抢完,当天访问超过40万人次。“这是传统的传播方式无法实现的。”黄晓丽说。

    为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慧化,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还委托高校开发线上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填报审核平台,从公共文化投入、设施建设、供给水平、群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评估,通过评估和调查的大数据,建立群众需求与反馈评价机制。目前,2018年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正在进行中。

    东莞还依托数字化平台,建设“一核多元”的文化馆总分馆制,以平台联盟、业务派驻、管理委托、品牌连锁等模式优化基层的配送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转变为全社会的“大循环”,增强供给的覆盖面,提高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敏度。目前,东莞已建成21家文化馆分馆,并实现了线上全覆盖。

    搭建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推动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

    为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多元化、个性化,2018年9月,东莞市首届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举办,203家参展单位展示了14个类别共2000多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签署合作意向书161份。

    陆世强说,通过文采会,政府有了一个促进文化产品供需无缝对接的“大平台”,文化单位和社会企业有了一个文化产品自由交易的“大超市”,文化艺术机构和专业院团有了一个展示推介文化产品的“大舞台”,参会观展的市民百姓有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展示“大盛会”。可以说,文采会把“遥控器”和“菜单”交给了市民,并将倒逼文化单位、专业院团、文化企业提升服务和产能。

    当前,东莞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陆世强表示,东莞将围绕“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战略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全力建设高品质文化引领型城市。今年,东莞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全力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