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敏
早春的晌午,阳光自天井洒下,古老的屋宇被挑染成金色。鼻息里,樟木香触到油墨香,二者轻柔缠绕、交织。这一刻,空气明暖又静穆。
靠南边的两间厢房,倚墙立着数十个书架。眼波随脚步缓缓挪移,所经之处,中外文学不一而足,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有莫言、梁晓声、迟子建,也有高尔基、海明威、村上春树……书架底下两层放置着许多儿童读物。
脚步声渐行渐远,少年们小鹿般欢快的身影从大门一闪而去。厢房中间书桌上摊放着一些书,管理员吴老四将边角仔仔细细抻平,再一本一本分门别类放进书架。
视线越过吴老四的头顶,厢房正中的梁下悬着一块胡桃木框的匾额,俊逸的书法题于其上——“横山明德书院”。左右两侧楹联分别写着:“室小有书容天下,人微立志得未来。”落款显示,楹联为广丰籍博士徐志霖所撰,由广丰横山籍、江西省书法协会原副主席王维汉题写。
这里是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横山镇吴氏宗祠。吴氏在横山是大姓,乾隆年间,吴氏祖上建造了这座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二进三天井式的宗祠。宗祠建筑设计精巧、用材精良、雕刻立体、素材丰富,极尽巧匠之能事。宗祠前后开阔,设有可容纳千人操练的大操场,近现代,当地屡有盛大活动在此举行。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军部曾在此设立闽浙赣省委机关办公机构;1949年后,宗祠又成了一所教室、宿舍、食堂齐全的小学。上世纪末,吴氏宗祠日渐“樯倾楫摧”,吴氏后人心急如焚。
2015年,广丰区文物管理所将吴氏宗祠纳入革命文物保护项目,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申报维修,当年底获批。历时两载有余的苦心修复,前后耗资200多万元,修缮一新的吴氏宗祠,深受市民和游客好评。2018年3月吴氏宗祠被列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8年底,当地党委、政府联合乡贤筹谋为横山人民打造一处提供传承记忆、博学静思、交流沟通的空间,吴氏宗祠成了不二之选。徐志霖提议,官居明朝太傅的文学家、诗人夏尚朴,曾在横山东岩一带办学,建有明德堂。如今横山镇应在宗祠内设立明德书院,以继横山崇书尚学优良之风。建成后,王维汉为书院题赠墨宝数幅、捐赠书籍百余册。此外,当地乡贤联合学校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5300余册。今年2月9日,以明德书院为核心的横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式开放。
走进宗祠大门,庭院里新修了文化墙、草坪,添置了石桌石凳,十分雅致。冬晒太阳夏纳凉,下棋读书写作业,可谓修身养性、老少皆宜。宗祠第一进的前厅上方高悬着“天下横山人”牌匾,有夏尚朴、夏利渊、吴国民、吴运清、萧继邦等,历代当地名人的画像悬挂四周。有官居明朝太傅的理学大家,有为革命抛头颅的第一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还有勤政爱民、大公无私的老县长……他们的事迹闪耀着横山热土的毓秀光辉,与祖先刻于祠堂壁上“忠孝廉节”4个大字相得益彰。
祠堂第二进有个四四方方的大天井,光线自黛色瓦檐缓缓倾泻,落在青石地面上,一股清新古雅之风扑面而来。迈过天井来到中堂,“习语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板块迎面跃入眼帘,一并上墙的还有横山镇2019年全年文化活动安排。
3月5日,老祠堂飘出了“春之声”,一场红色主题诵读比赛在此举行。诵读现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如雷,动情处,有人热泪盈眶。这一幕的背后,“明德”的种子在人心深处悄悄绽出一茬新绿。
除了书院,两侧厢房分别设置红色革命展厅、博士驿站、村史馆、妇女儿童心理咨询室等场所。内部空间合理利用,跨界资源有效整合,吴氏宗祠走上了文保单位传统建筑魅力与现代文化之魂高度融合的探索之路。
午饭后,祠堂里渐渐热闹起来。王富财、吴国茂两位老人率先摆开棋盘;隔壁学校的学生三三两两走进书院翻阅书刊;家住附近的王秀秧大婶笑容可掬:“如今祠堂料理得这样好,大人小孩都欢喜来,好得很咧!”
吴老四五十开外,年轻时在汽修厂、水泥厂工作过。如今他和吴国森两位村民在这里当管理员,二人轮流当班,整理书籍、烧水煮茶、打扫卫生。吴老四说,祠堂名气日益大了,除了本地市民和学生,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来访。
牛腿、雀替、藻井……那些木雕纹饰,宛如梁柱之间盛开的无数花儿!适逢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吴氏宗祠就像古木绽出的新蕾,它也许微小,却不羸弱,吐露着盎然生机,与万紫千红的百花一道,蓬勃着整个春天。
古祠是时间的使者,见证着乡村的兴衰更迭。春风骀荡的大地上,它的眼里,草木蔓发,春山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