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勤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不仅是天清地廓、春和景明之时,更是慎终追远、遥寄怀思之日。寒食,折柳,祭祀,踏青,千年以来,清明就代表着姹紫嫣红的春天的另一面,在这一刻,我们需要庄严静穆,肃然怀想,以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自2014年3月28日起,我们连续6年以最庄重的仪式,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青山有幸埋忠骨,魂兮归来唱大风,那些丹心碧血,人民从来不曾忘记,祖国从来不曾忘记。我们从这个特殊的节令出发,再一次带他们回家,再一次吹响嘹亮的集结号,再一次奏响壮丽的国歌,用鲜花和泪水,向所有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奋战至最后一息的英魂,送上最深沉的缅怀和致敬。
自2018年4月6日起,《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这个专栏已持续了一年,并还在向前推进。从邹容到张思德,从秋瑾到刘志丹……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历史长河间,有多少不朽的英魂,汇成了浩瀚的星河。我们从这个特殊的节令出发,再一次写下他们的名字,再一次记住他们的名字,再一次跟随着他们去回溯那条布满荆棘与热血、光荣与牺牲的漫漫长路,将这股浸润在我们血脉之间的千秋凛然之气,代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设立烈士纪念日,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规范烈士公祭程序,多次提高抚恤优待水平,正是为了共同构建起维护民族感情和历史认同感、立体化保护英烈的法律和道德体系。在“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网上平台,已有数百万人献花、点烛、致敬。英烈,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魂灵,是一个民族不朽精神的载体和化身,不容亵渎,不容侵害,捍卫英烈的尊严与荣光,是社会共识,更是我们庄严的使命。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天地日月,山川河流,见证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一次又一次伟大的精神跋涉,并将那些慷慨悲歌,那些九死不悔,那些经霜更艳、遇雪尤清的热爱和坚贞,深藏于大地深处。
清明,就是一个密码,一个符号。在万物复苏、清洁明净的春天,再一次开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
在这一天,我们追忆先祖,传承家风,仿佛远去的亲人们仍在含笑注视着,我们将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在这一天,我们洒扫长阶,素衣静立,将一段肃穆的时光,交付于灵魂的洗涤和心灵的净化。
在这一天,我们重温历史,鉴往知来,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崇高的信仰、壮美的诗篇,还将凝聚为一股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走得再远,都不忘为何出发。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前行路上那些艰苦的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