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评 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 论
  标题导航
梨花风起正清明
让旅游演艺更有文化味
一份值得留存的刊物
志愿服务应该成为“常备军”
题漫画《我这是看广告?还是看电视?》
发展多元旅游模式
学生讲脏话,错在谁




 中国文化报 >  2019-04-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多元旅游模式

    王钟的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要以“五一”、暑期、“十一”为重要节点,降低景区偏高门票价格,在2019年年内推进景区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降价。

    消息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引起极大关注。门票虽小,却也是一个牵动众多游客的热点话题。一些景区门票动辄上百元甚至数百元,随着景区星级的晋升,门票价格也水涨船高。面对远道而来的游客,部分景区有恃无恐,瞅准了游客“来都来了咬咬牙也要进去”的心理。

    有人担心,此前,一些景区宣称门票降价,却搞“园中园”等二次收费项目,也有的景区降价如蜻蜓点水。显然,只有让景区和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降价的积极意义,才能把门票降价落到实处。

    景区通过收费收回开发和运营成本的逻辑可以理解,地方政府发展旅游经济的目标也能够体会,但是,依赖门票获得旅游收入的增长,还只能算是低水平的旅游发展模式。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经济账:2002年西湖景区免费开放,那一年杭州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15年后,2017年杭州全年旅游收入达到3041.3亿元。景区免费开放,尽管损失了一些门票钱,却换来了更多的客流量和游客更长的逗留时间,在餐饮、住宿等方面取得长足增长。

    发展多元旅游模式,要走出“门票经济”的思维定式。本质上来看,旅游资源是全民的财富,发展旅游经济,也应“藏富于民”,让本地居民直接享受到旅游业发展的成果。

    随着旅游业不断走向成熟,新一代游客对旅游的理解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游,越来越难以被年轻游客接受。圈起一个地方,大搞“门票经济”的时代终将过去。与其抱残守缺,不如主动迎接变化,让游客获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本地人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产生获得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