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文艺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新闻
山东:火热生活与舞台艺术碰出火花
青海着力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
云南迪庆全力推动文旅市场转型升级
广东东莞:“共享文化馆”服务送进社区




 中国文化报 >  2019-04-09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春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辽宁沈阳“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九周年记

    李佳怡   齐世明

    这一天,注定要在辽宁沈阳文化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10年4月23日,由沈阳市委、市政府推动的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正式开始实施。

    2010年至2018年,在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中参与免费艺术培训、免费观展、公益电影放映、惠民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超过1800万人次。

    当我们身处春风骀荡的2019年,不能不回望这一被沈阳人称为“百姓福祉”的“最大民生工程”,9年来,这个被评为全国“十大文化创新工程”的“双百万”工程硕果累累,在840万名沈阳人面前展现出动人的姿容,舞出了沈阳城一道壮观又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百姓多了对文艺洗礼的顾盼

    2008年,《沈阳日报》刊发的一封读者来信给了沈阳市各级领导很大的感触。沈阳市沈北新区的一位五旬村民在来信中说:人们的衣食住行不用愁,要啥有啥。但也有发愁的事儿,想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看场电影,听听书,看看戏,就没地方,想学学吹拉弹唱,就更是找不着“庙门”了。

    这番“牢骚”告诉我们,腰包渐鼓的老百姓,最缺的就是文化生活的“雨润云温”,人们旺盛的文化艺术需求与尚显落后的文娱“硬件”构成了供需矛盾。物质生活满足后,百姓的“文化与精神饥渴”变得愈加强烈。普遍走入小康的城市居民,更多了对文化艺术洗礼与浸浴的顾盼。

    于陈滞处腾起的加速度实践,让沈阳人荣幸地站在从未有过的一个高端;久久觅得的振兴与发展的良机,使他们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于是,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适时启动了。

    沈阳“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实施第一年,一连串沉甸甸的数字已经令人们惊喜、让人们赞叹:工程覆盖了全市1022个社区,23项主体活动不断深化……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刚启动时,沈阳音乐学院浑南校区每天报名者多达上千人,学校共开放了850间教室。

    对于全面实施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曾任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凤波表示:“高雅艺术过去进不了群众的门,百姓见不着专家、老师的人。现在,沈阳有了这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要努力使之成为引领城市文化的先导工程,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示范工程,成为建设文化强市的品牌工程。”

    “几十年的艺术之梦今朝终于圆了”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甥也要去……”这曾是北方农村家喻户晓的一段民谣,是饱经岁月的洗刷仍留在许多人心底的甜蜜记忆,它荡漾在街口的古槐下,也回响在深藏的胡同里。

    在今朝沈城,这个“姥姥家门口”,可以是社区、广场,可以是机关、学校;这个“唱大戏”,可以是京评话杂,可以是歌舞、曲艺、交响乐、综艺演出……从拜师学艺到自编自演、邻里互动,“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很好满足了百姓的精神需求。

    “几十年的艺术之梦今朝终于圆了!”沈阳市于洪区一位老大姐兴高采烈的话,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很好地搭建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群众文化三者融汇的平台,它为“文化阳光普惠,百姓共建共享”搭建了一座不落幕的大舞台,它是一项建设和谐社会重大的民生工程。

    今朝处处说宜居、竞宜居。一座城市宜居的标尺绝不仅仅是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合理的物价与房价,同时,还要有优雅的人文环境,要文化阳光普惠,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更多、更大的关注与投入。

    文化的阳光,百姓应共建共享。只有这样,城市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才会焕发崭新的精神光彩。

    艺术惠民,和风惠城

    “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确乎是一种“铸魂”“怡情”工程。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齐鲁子弟“闯关东”重镇之一的沈阳,其留给人们的印象一直是“工业沈阳”“粗硬沈阳”。而通过“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坚定实施,一种人心思“文”、人心思“艺”的氛围正在形成,人文沈阳、文化强市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今朝沈阳,一条用文字、音符、图像、节奏组成的文化动脉正勃勃涌动。640平方公里的大沈阳摆开了艺术欣赏的大舞台、大银幕,几千个小区处处设有艺术学习的大课堂,特别是文化广场活动已成为沈阳这座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沈阳市共有市(区)县级大型文化广场22个,基层各类中小型文化广场1869个。每年仅有组织的广场文化活动就达数千场,参与群众达数百万人次,而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一种文化的原生态,这种原生态活动在宏伟的市政府文化广场、壮观的中山文化广场、充满情调的滑翔文化广场、热闹的于洪区文化广场等,几乎天天上演。

    文化是灵魂,文化是品位,汇各个广场文化的细节,凸显的是沈阳人的文化气质,在这文化不息的脉动中,沈阳愈发美丽而大气。

    在沈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时任市委书记易炼红在报告中指出:“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开辟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途径。”“深入实施‘双百万’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活动向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福利。”这既对已经产生了全国影响的沈阳市“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进行了高度概括,又在建设“五个沈阳”的重大部署中对“双百万”工程作为建设“文明沈阳”的重要载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沈阳市正在坚持不懈并扎扎实实开展的“双百万”工程中可以看到,因艺术惠民而日渐形成的和谐之风、“崇文”之风,将让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英姿勃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