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垃圾就地填埋,谁的责任?
近日,有游客在某景区游玩时,发现各式各样的垃圾散落在竹林之中,令人触目惊心。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景区建好之后,就采用了集中堆放、深挖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
在景区就地填埋垃圾,其危害与风险可想而知。不仅暴露在地表的垃圾有碍观瞻,随着日晒雨淋,垃圾内的有毒物质可能渗入土壤,甚至对水源造成污染。
尽管风景名胜区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但面对外来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承载能力往往极其脆弱。这是因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城市,不少风景区缺乏一整套垃圾处理设施。
作为旅游开发的受益方,景区管理者理应承担起管控垃圾的义务,做好生态保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体现在约束游客不随意丢弃垃圾,另一方面则应当将已经产生的垃圾运出景区,交给专业的垃圾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随着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环境责任主体的多元化渐成共识。游客也要尽力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不要以为把垃圾丢到垃圾桶就尽到了环境责任。有媒体报道由于商业登山活动密集,连珠峰上也出现了大量垃圾,这显然与登山者缺乏环保自觉有着直接联系。
作为自然环境的受益者,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应尽到生态保护责任。人类几乎每一个行为,都与身边的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更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行为指南。(王钟的)
提笔忘字,不能都怪键盘
提起笔来,却在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写字。相信有过类似经历的,绝不止笔者一人。在这个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提笔写字似乎已经成为某种奢侈品。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么做既费时又费力。相较之下,用键盘打字无疑是更具性价比的选择。那么,提笔写字注定会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吗?
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汉字文献,承载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汉字本身从造字原理到结构形体,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
同时,汉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之中,富含着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结合而成的汉字,它还拥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正因如此,过度依赖先进工具,无疑会使如今的年轻人疏远书写,进而引发对母语的淡漠、对汉字文化的失忆。相信,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当然,汉字书写的尴尬境地,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新技术。
维护国人的手写能力,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应增强学生珍爱汉字的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汉字的价值、强化汉字识读和理解。其次,尽可能营造珍爱汉字的社会氛围。再次,升级汉字手写输入法,用新技术增加提笔写字的机会。
(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