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化遗产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 论
  标题导航
箭扣长城修缮的“最小干预”实践
图片新闻
探寻蒲松龄故居,聊斋故事“穿越”而来
浙江发布首批国家级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建筑
大悲阁启动修缮
文物展示贯穿历史杂技剧
《梦回中山国》
服饰品牌“共己”以衣传意




 中国文化报 >  2019-04-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蒲松龄故居,聊斋故事“穿越”而来

    闫盛霆 仇慧清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的蒲家庄也热闹了起来。这个因蒲松龄而闻名的小村庄,一直都是许多中外游客的向往之地。随着天气变暖,前往蒲松龄故里追寻文学先贤的履痕遗风,领略鬼狐仙妖的奇幻世界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年轻时就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清康熙十八年(1679),他将已完成的篇章结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故乡蒲家庄,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风格建筑,被列入山东省传统村落名录。从蒲家庄西门沿青石铺满的小路东行至村中,一座具有典型北方农家风格的古院落映入眼帘,这就是蒲松龄故居。1980年,在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了蒲松龄纪念馆,2006年5月,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旁边,3棵古槐盘根错节耸立,像是在诉说着蒲松龄故居的沧桑。在故居里面有7个院落、8个展室。从大门往北眺,一尊蒲松龄雕像掩映在翠竹中。步入正厅,一眼望见郭沫若题写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书画展室的墙壁上挂着许多当代名家如姚雪垠、范曾、王蒙、欧阳中石等的题咏字画。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处处充满文化气息,使游客恍惚间穿越到蒲翁时代。

    离故居几步之遥的聊斋城,是以聊斋故事为主题兴建的风景园区。萦绕的溪流、古朴的凉亭、千姿百态的奇山异石宛如仙境,古老的柳泉边,当年蒲翁设茶摊、搜集故事的茅草亭依稀可见。园内既有修复的历史遗迹,也有新建的艺术馆、园林等。一路走去,柳泉、墓园、聊斋宫、狐仙园、石隐园、柳泉古道、俚曲茶座等,都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游客充分享受奇异梦幻的聊斋之旅。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聊斋城已成为当地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数十万人次。而柳泉路、松龄路、聊斋演艺广场等独特的地域符号,也处处体现着聊斋文化的源远流长。

    据悉,自《聊斋志异》书成,便通过书籍、戏曲等方式广为流传。近年来,聊斋故事更是搭上了文旅融合的快车:淄川借聊斋城连续10年举办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聊斋文化艺术品博览会、聊斋俚曲大奖赛、聊斋民间故事演讲大赛、聊斋民间艺术灯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此外,还专门设立了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和蒲松龄文艺奖,成为淄博“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部分。容纳1.5万人的聊斋演艺广场,以不同的演出活动,将民俗、乡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置身其中的游客,仿佛在与蒲松龄共同漫游,欣赏他的杰作。

    俚曲是流传在淄川一带的古老民间俗曲。当年,蒲松龄据此挖掘整理出《迓迓油》《玉娥郎》等15个曲牌,创作了聊斋俚曲。聊斋俚曲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自清代至今已传唱了300多年。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不让这一文化瑰宝失传,淄川区在聊斋城内兴建了古色古香的聊斋俚曲茶座,由蒲松龄第11世孙、聊斋俚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蒲章俊免费为游客表演。游客在品茗之际,欣赏那透着古朴纯真、悠扬动听的旋律,仿佛回到了300多年前的诗情画意之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