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爱国情 奋斗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 闻

第3版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标题导航
刘瑜明:
永远的扶贫工作队长
王虎林:守护太行梯田的“毛驴骑士”
李艺屏:做一个艺术赶路人
张培培:扎根新疆唱豫剧
高天:
宣传沂蒙精神的“蒲公英”




 中国文化报 >  2019-05-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天:
宣传沂蒙精神的“蒲公英”

    高天在当地电台为听众介绍临沂历史文化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每周一和周三的晚上,在沂蒙山区的上空,无线电波会将一档名为《临沂人的趣味历史》的节目送到民众耳边。电台节目的主讲人是高天,山东省临沂市博物馆的一位讲解员。

    2011年,刚大学毕业的高天因机缘巧合来到临沂市博物馆工作。从刚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入迷,高天说她爱上这份工作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一个半小时,是高天为到馆民众讲解一圈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她腰里别着讲解器,手持麦克风,从馆里一楼走到四楼,深入7个展厅。临沂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较多,内容包括当地的历史脉络、珍贵文物、近现代变革等,高天最喜欢讲解的是红色文化展馆。

    临沂市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战争年代,沂蒙山区的军民用血与泪铸就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高天表示,每次走进红色文化展馆,看到珍贵的照片和革命文物,很多观众会不自觉地挺直腰杆,静静地聆听她的讲解。

    一个博物馆规模再大,辐射范围也是有限的。沂蒙精神的内涵这么丰富,怎么样让更多人知道?2013年起,临沂市博物馆开始实施流动博物馆服务项目,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走出博物馆,走到人民身边。作为馆内公共教育活动的负责人,高天开始与同事们一起想点子、搞创新。

    2013年夏季开始,首期临沂市“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活动启动。活动将目光聚焦在即将到外地求学的临沂准大学生,邀请他们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人文。

    “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对博物馆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成为宣传临沂文化的‘蒲公英’。”高天说,一些学生在大学寒暑假期间,还主动回到临沂市博物馆当志愿者。

    完成馆内讲解任务之余,高天会到乡村学校等地,为孩子们担任“课外历史老师”,带领他们参观临时展览,并一起体验活字印刷、木版年画制作等传统工艺。

    “相比城市,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更需要我们。虽然仅仅是一堂课,对他们可能是艺术、历史的启蒙。”高天说,如今,她每周要两次到沂蒙山区的乡村,为那里的孩子们开设“历史小课堂”。

    高天认为公共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她在电台参加节目时,特别喜欢与听众互动,给他们讲临沂的历史故事与名人等。“对我们博物馆人来说,让民众知晓家乡的历史,明白文化的传承,就能帮助大家提升文化自信。”高天说。

    这两年,高天经常会想起上大学时老师的一句话:“传播是一种责任。”她现在明白,其实讲解也是传播的一种形式。“只不过我们传播的是沂蒙精神,责任更重。”高天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