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4月12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太极培训课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积家村文化广场举行,100余名文化爱好者集聚在一起,跟随培训老师体验太极招式。“今天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会和大家分享更多课程。”见大伙儿热情满满,张店区武术运动协会执行主席李洪梅兴奋地说。
地处淄博市中心区域的房镇镇是第五批全国文明村镇,辖26个村(社区)。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该镇注重以文兴业,既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令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如今在房镇镇,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居民生活平添亮色。
用好阵地,鼓舞凝聚民心
文化阵地是村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必要保障。近年来,房镇镇通过“文体联动”形式拓展群文阵地,投资500万元建设房镇镇体育公园,投资300多万元用于东孙村、院上村等4个村环境治理和文化大院升级改造,新建、改建文体活动广场1万多平方米。目前,该镇辖区内200平方米以上的村居文化大院达22个,各村图书室共计藏书7万余册。
建好的同时关键还要用好。旧村改造是当地响应淄博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实际举措。以房东村为例,在村民“上楼”的同时,该村还配备集文化、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广场,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成立文化活动队等群文服务组织,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示范村。房镇镇积家村则以党建为引领,不仅建设了1200余平方米的党群文体活动阵地,还将全村69名党员分成7个党小组,深入群众开展政策宣讲、走访帮扶等志愿服务,有效化解了一些基层治理中的难题。
为进一步扩大服务效能,房镇镇推动颐丰花园社区图书室与张店区图书馆联网,实现社区图书室与区图书馆系统管理、通借通还,使周边5万余人受益。此外,借鉴社区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选址、配书、管理的模式,去年8月,房镇镇在曦园社区率先探索建成首家社区书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就近阅读、学习的需求。
培育品牌,助推文明乡风
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近年来,房镇镇着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以特色团队为引领,建设文明乡风,提升群众获得感,取得显著成效。
天乙村是房镇镇率先推进旧村改造的村居之一。有着近20年二胡教学经验的村民苗玉芝记得,起初,自己只是在马路边为村民传授二胡知识,但如今,二胡教学不仅有了专门场地,村里还建成养老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定期开展歌舞、戏曲展演活动。他介绍,天乙村二胡团队从最初5人发展到现今30多人,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特色文艺团队。
房镇镇文体站站长卜延军介绍,除天乙村二胡队外,该镇还有合唱、腰鼓、戏曲等特色队伍70支,长期稳定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员3600余人。其中,成立10余年、有80多名成员的范家村锣鼓队,经常参加群众文化展演,并多次在市、区级赛事中获奖。“为了引领和谐乡风,我们还创新搭建‘齐盛湖月末群众文化大舞台’文艺展演平台,为不同类型的团队提供以文会友、交流技艺的机会。另外,镇级财政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一村(社区)一品’建设,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各村特色团队创建品牌,带动乡村精神面貌的整体提升。”卜延军说。
深挖人才,激活乡村文化
人才是激活乡村文化的保障。
“文化片区”是房镇镇引导常态文化活动和人才建设的一项探索。该镇将辖区26个村(社区)分为高南片、房东片等7个文化片区,日常活动由片区负责,定期组织片区展演,大型活动则全镇集中调度、统一培训,通过营造“人人参与、你争我赶”的氛围,既发挥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也令许多文艺骨干脱颖而出。
2017年4月,房镇镇成立了淄博市首个镇级老年大学。秉承搭建群众学习娱乐交流平台的宗旨,该镇老年大学配备24名专业教师,常年错时开展古筝、书法、舞蹈等诸多门类的文化培训。依托房镇镇老年大学和“学雷锋志愿者驿站”公益组织,该镇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活力,将武术协会、广场舞协会等各类文体行业协会中的优秀成员纳入师资队伍,并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共同培育、壮大本土文艺人才队伍。
通过一系列举措,目前,房镇镇已辐射带动各村(社区)近万人加入群众文艺队伍,每个村(社区)至少配备3名至5名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