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昌
近年来,美育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制约和影响美育工作开展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在政策体系、育人导向、教育教学、资源保障、推进机制、品牌项目等方面都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变革。前不久有关部门披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08年的43.4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万人,10年来平均增速为5.1%。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美育受惠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全社会对美育的关注,令人振奋。
美育工作,重在塑造美好心灵。美育工作的效果,并不仅仅体现在培养多少个才艺超绝的孩子、在艺术展演中获得多少奖,也不仅仅体现在发表几篇美育论文、几部美学专著上,而是要真正体现在立德树人的实绩上来,体现在脚踏实地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上来。美育的重心不在于“秀”多少表面的成果,而在于切入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上。
美学、美育与人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研究课题,其中“美育”是联系“美学”与“人生”这两个关键词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正是通过人生美育的艰辛探索和奋力实践,才让高深莫测的美学从狭隘的象牙塔里走进广阔博大的浩瀚人生。古人说:“闲坐对花常入梦,无眠听雨忽成诗。”这里说的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美学感悟。古人又说:“每向花间逃俗客,偶从书里近骚人。”这里说的则是一种能动的美学选择。而感悟也好,选择也好,有的是自发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审美自觉层面上的人生美育的塑造和引领而达成的。光芒四射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物,体现在身体发肤,而更多的则是体现在美好的心灵品格和精神境界之中。
美心美德,美美偕行。美的形象和美的魅力,说到底其实就是人的形象和人的魅力。我记得一位老诗人很多年前曾经在给人题词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人化自然成意趣,自然人化见精神。经由人的自然化,达到自然化的人。形为真与善的美,实则美的善与真。”这里所谓“形为真与善的美,实则美的善与真”,其实回答的就是美的基础何在这样一个传统命题的朴素答案:美的概念,是须要由善和真的基础来强力支撑的。也就是说,只有人生美育,才是美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或曰最高追求。美育需要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建立在德育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人的审美实践,才能达到人的审美自觉;也就是说必须经由人的美化,才能最终实现美学意义上的美化的人。
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心不冷,使人心田里的美丽春天永远生机勃发,永远也不枯萎凋谢。
让美育切入人生,正如把种子播入田野。有了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展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