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公共服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吴楠楠有了一把村图书室的钥匙
图片新闻
让朗读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纽带
第三届“少图馆际交流合作行动计划”形成系列共识
第二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启幕
2019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精彩不断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9-05-0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立县图书馆分馆 让孩子参与管理
吴楠楠有了一把村图书室的钥匙

    吴楠楠帮助大家清点新书

    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文/图

    4月19日临近中午,一辆从河南郑州出发、满载各类图书的货车缓缓驶入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综合文化广场。当地县、乡、村的干部群众此时已在广场上等候多时。车一停下来,大家马上一起搬书、上架,忙个不停。

    “好孩子,咱们大家一起合张影留个纪念。”太康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拥军热情地招呼着广场上一位10多岁的小女孩,“今天省里专门送来几千册图书,县里给你配了一把村图书室的钥匙,聘请你当图书室管理员,今后你拿着钥匙可以随时和同学们来看书啦!”

    这位小女孩叫吴楠楠,今年12岁,在杨庙乡读初中。她接过红红的聘书和一把钥匙,脸上掩饰不住兴奋和感动。这个孩子为什么这么幸运,还得从头说起。

    不久前,河南省太康县两位留守孩子5年间捡来上百本图书一事被媒体报道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宋丽萍要求有关部门赴现场调查,专门研究帮扶计划。

    4月12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以及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少儿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前往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等地进行了详细调研。记者随行中在该村了解到,12岁的吴楠楠和10岁的妹妹吴适可原本是离陈庄村很远的六里张村人,由于孩子的父亲多年外出没有回家,姊妹俩多年来一直随姥姥、姥爷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清苦。

    孩子的姥姥汪素兰已经65岁了,腿疾严重,多年来,两个孙女帮助姥姥捡些废品补贴家用。时间久了,捡到的一些好看的书被孩子们留存下来,她们把这些书整理在一间房子里,放学后有时间就去看看书。这件事被传开后感动了很多人。

    陈庄村为贫困村,目前有675户2700余人,其中贫困户79户314人,截至目前有14户29人尚未脱贫。该村文化广场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有古色古香的大戏台以及约1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

    陈庄村村支书陈九龙告诉记者,陈庄村小学现有学生近200人,包含了附近2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的孩子。村图书室藏书2800余册,但有些书籍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有些孩子来图书室也不方便。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过认真研究,河南省图书馆和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联手紧急采购了一批适合小学、初中年龄段孩子的靑少年读物和中小学教材,丰富陈庄村图书室藏书种类。太康县文化部门也专门在该村建立了县图书馆分馆,实现了与总馆的通借通还。不仅如此,当地文化部门还向吴楠楠颁发了村图书管理员的聘书,特意为她配了一把村图书室的钥匙,确保孩子们能随时去图书室看书、借书。

    王拥军介绍,目前农村人口出现“两多”,即留守儿童多、老人多。通过文化部门的实地调研和帮扶,弥补了部分基层图书室供书不足、不适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这次乡里与省图书馆建立了进一步联系,村里渴望省里的专业老师到村里举办讲座和培训,让更多丰富的资源与乡村文化联动起来。”

    从2017年至2021年,河南省一级每年设立1亿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奖补资金。目前,河南省4.8万个行政村(社区)中,大多数建成了高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场、舞台、图书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一场场聚人气、暖人心的文化活动接连展开。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康洁说,让村里的孩子直接参与管理村图书室,引导村里的中小学生从文化获得者变成文化参与者、管理者,这一做法具有实际推广意义,反映了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意识。希望通过这一方式,带动基层群众的读书热情,同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化管理,让全省的村级图书室真正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家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