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连晓芳
今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津冀考察,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考察时强调,要深化科技园区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在京科技服务资源到园区投资或业务延伸,促进京津两市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从北京南站乘坐高铁出发,一小时就能抵达天津滨海站,再驱车一路向北,30分钟便来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地区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放眼望去,一栋栋红砖小楼鳞次栉比,这个由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正是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模式的创新试验田。
2009年,北塘地区综合开发建设启动。2016年,天津明确将此地规划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起步区和核心区。同时,京津两地签署《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从此,科技园发展进入快车道。
对北塘历史颇有研究的退休教师李学韩老人经历了当地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高科技试验田的整个过程。“狭窄的街巷变成了宽阔的马路,满布黄蓿菜的大片盐碱荒滩变为了花丛绿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以发现原来的痕迹,唯一不变的就是积蓄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的发展势头。”他说。
一飞智控是一家专注于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其团队开发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系统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今年元旦,滨海新区群众在家门口欣赏的无人机秀就是该企业带来的,炫目的表演让人大开眼界。这场8分钟的视觉大餐背后,凝聚的是20多人的无人机表演团队冒着严寒,在荒郊野外一个多月的通宵演练以及上万架次的起落测试。
“我们的无人机集群智能编队飞行表演系统,采用国际领先的动态3D立体编队技术和人工智能运算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每架无人机之间的间距、速度、灯光,并指挥它们完成各种动作,同时配合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创造了只需后台一个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正常表演控制的‘单人单机’的指挥操作模式。”一飞智控创始人齐俊桐说。
齐俊桐是一名钻研无人机事业10余年的科研老兵,3年前带领团队来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他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是中科院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如今任教于天津大学,不久前刚刚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把更多技术应用在商业领域上,而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机。让技术造福百姓,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感受到无人机惠及社会的真正价值。”齐俊桐这样描绘企业发展愿景。
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的卡雷尔机器人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研发人员来自北大、北航等高校。该公司CEO尹利表示,他们研发的核心产品——用于展馆、展厅的导览“米卡”系列机器人,如今已经批量投产并广泛应用落地,应用场景包括博物馆等展馆及智慧城市、司法、金融、教育等多领域。
记者在该基地采访时,目睹了一台“米卡”机器人为前来考察的京津高校的百余名博士后讲解企业概况。“我叫米卡,欢迎来卡雷尔参观,我来为您跳支舞吧!”通过语音对话,“米卡”可实时反馈人们的问题与要求。
卡雷尔公司于2014年创立于北京,2018年3月,公司主创团队来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扎根创业,营业额后来跨上千万元台阶。“作为一家从事人工智能商用服务型机器人研发、生产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把项目组装工厂从北京搬到这里时,科技园不仅提供落户、装修等补贴,还协助申请各种扶持资金。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上千万元的资金支持,核心研发团队已全部搬来这里。”尹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记者了解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积极引进相关运营团队,成立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成熟发展理念、优质资源、配套服务得以拓展延伸。科技园还与北京方面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众创联盟”,实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聘任58名国内外优秀双创导师,为创新生态体系构建提供良好支撑。
创新驱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交通往来更加便利,学术交流愈发密切,科技元素不断交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吸引着更多人才来到这片创新沃土挥洒汗水与激情,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