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由北京人艺演员林连昆、梁冠华、濮存昕等人首演的话剧《鸟人》,曾连演130场,在京城掀起“鸟人热”。1993版《鸟人》编剧过士行说,当时买票的观众队伍从首都剧场一直排到报房胡同,绵延数百米。时隔26年,由过士行执导的《鸟人》将于5月22日至6月9日重返舞台,在北京隆福剧院演出。如今的《鸟人》能否重现当初的“闲人”故事,能否再现当年的辉煌?
□□本报记者 刘妮丽
《鸟人》的故事主角是一群养鸟成癖的京城市民。养鸟是老北京的雅好。《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收支必携。每茶坊,定无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
养鸟之人大致分两类,一者为听音,二者为观赏羽毛颜色。善鸣之鸟如百灵、画眉、红蓝靛颏、鹩哥等,叫起来声音悦耳动听。所谓“百灵十三套”,是指百灵鸟叫声的固定模式,共计13个音儿,有固定的顺序,老北京城南城北套路又不一样,各有讲究与忌讳。旧时哪位“鸟人”能有一只叫出整套音儿的百灵鸟,这位“鸟人”的姓氏前都会被冠上“百灵”二字,在《鸟人》中,“百灵张”的名字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剧中因为鸟儿一句脏口儿,摔死了鸟又气死自己的“百灵张”,把养鸟文化的精髓烘托到极致。
“当年为了写剧本,我曾深入北京街头养鸟的人群中,发现鸟文化是老北京生活里很有趣的一部分。在鸟文化盛行期,为了训练百灵的‘十三套’,有的人耗费了一生心血,把生命都投入其中。人艺版《鸟人》是比较写实的,具体到舞台上的树都是真的,而我们这个版本的舞台很简单,我们就往写意方向走,更抽离、更戏曲化。”过士行说。
在过士行眼中,人艺版的《鸟人》如同“宋徽宗的工笔画”,青春版《鸟人》如同“八大山人的写意画”。
过士行表示:“跟26年前对比,北京的鸟市已难见真容,2009年复排的时候,十里河还有鸟市,现在,人工繁殖的鸟都没有了,‘鸟人’的原型就更少见了。还有一个变化是,1993版的演员基本都是京籍,京腔京味可以信手拈来,而现在的新演员几乎没见过提笼架鸟,‘80后’‘90后’年轻演员无法靠经验来演。”
“我饰演的是想继承京剧名角三爷衣钵的天津卫,这是个捧哏的角色,是给全剧添光加彩的,我一直在研究台词怎样才能更好、更出彩。”在剧中饰演胖子的演员孙辰兴表示。
“从1993年到2009年再到2019年,话剧《鸟人》跨越了不同年代,站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新品评‘鸟人’世界中的别样人生,思考‘鸟人’们的精神困境与悖谬,会有全新的体悟。《鸟人》首轮演出后,8月之后还会安排二轮演出和全国巡演。”《鸟人》出品人安庭表示,“除了《鸟人》,我们还储备了相当多的经典剧目,希望通过全方位的打造,丰富观众的戏剧体验,提升观众的戏剧欣赏水平,带给当下戏剧环境新的契机,新一代的演员会给经典剧目注入新的活力,也能给当代人带来新的思考。”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致敬华语经典戏剧’这一品牌,《鸟人》是这个品牌的第一部作品。如今,走进剧场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很多年轻观众可能没有听说过《鸟人》,更没看过,所以,复排经典剧目,是希望更多年轻观众能有机会了解华语原创经典剧目,向经典致敬。”安庭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