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旅·行走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文化金融

第3版
创意
  标题导航
京城开遍月季花
夜住临沂(外一首)
米兰大都会的乡村厨娘




 中国文化报 >  2019-05-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米兰大都会的乡村厨娘

    伊塞奥湖风光

    □□李专

    大都会是个我们不熟悉的行政区划概念,说米兰的郊区乡村就很清楚了。距米兰市区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不就是郊区吗?

    欧洲的乡村比欧洲的城市对我的吸引力更大,奢华的城市已经看得很多了。

    当车窗外出现了庄稼地,我确信这就是国际大都市米兰的乡村了。村庄比较稀少,但村庄一律干净漂亮,有旧房子,却没有破房子,更没有残垣断壁。

    透过车窗,我仔细地端详不多见的米兰乡下人,实在看不出他们与城里人有什么区别,从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

    第一站是游览伊赛奥湖,这是个风景区。开游艇的是位中年男子。米兰的美男子实在是太多,满街都是,在这样的群体中拎出一个《大卫》或者《思想者》,真是小菜一碟。这开游艇的就是一位老帅哥,前两天游米兰大教堂和斯卡拉歌剧院,那些保安、检门票的,个个都可以当雕塑模特儿使。这位游艇老帅哥,穿着牛仔服,淡定从容,潇洒自如。

    我们在湖对岸的一个小码头也是个小村庄下船。村子临水靠山,狭长一带,人家不多,但酒吧、咖啡店、面包店、甜点店不少,旅游景点嘛。开店的人都和善友好,不开店的也一样。刚下船那会儿,一位老太太站在自家二楼的窗口旁,向我们微笑着点头致意。我们挥手,她也挥手。这当然是一位寂寞的老太,一艘游艇的到来,一船异国游客的到来,在她的生活中自然是新鲜的事情,她可以和蔼地看着我们,也可以木然地看着我们,她选择的是优雅和友好地致意。

    在去一个古民俗园的途中,见到一景。一条公路,不是高速公路,应该是快速通道,因为有铁丝网护栏。隔着护栏,见路对面石坎旁有两个人,他们是一男一女,五六十岁的样子。他们在一个小巧精致的建筑物前面摆放鲜花。鲜花有三盆,两盆金黄色的菊花,一盆是品种较多花色相间的拼花花盆。小建筑物前方左右各种一株翠绿的小灌木。他们的身边有一个白色的水箱,还有一把绿色的水壶,应该是用来给小灌木浇水的。小建筑物贴着石坎而建,除去基座,只一米五高的样子,有一个尖顶,正立面是一幅黑白的人像照片。相对于这个小巧的建筑,照片就大而突出了,因为它就是建筑物的主题。懂的人介绍说,他们是在纪念逝去的亲人。

    人类的血脉之根、情感之系,更多的是扎在乡村的大地上,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如果是在城市里,不可能在路边建这么一个纪念性的建筑物,家人要纪念只能换另外的一种方式了。在异国他乡,在一个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异国他乡,见到这样的场景,让人感觉到人类的许多相通。这里的花用三盆,中国的祭奠物品也多用三这个数量。还有菊花,都用菊花缅怀亡者。

    到了古民俗园,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清癯老者,后来得知他67岁,是一位考古学家。这个民俗园建在山麓,有几百亩面积,山苍翠,水秀美。主要建筑物是一些仿古的茅棚,建在水面之上的木台上。每个棚屋里都布置着不同的远古生产或生活场景,有做饭的、有织布的、有制陶的、有喂家禽家畜的。考古学家给我们讲解、演示,他的讲解和演示都以考古学知识为支撑,避免想当然。他演示钻石取火,两块火镰石碰撞时弄伤了他的手指。他的手指出血后,就用灶膛里的柴灰止血,他说古人就是这么干的。其实,我年少时我们乡下人也都是这么干的。

    考古学家还领我们去穿越他的石洞。石洞其实是一条隧道,就是把一座小石山凿通了,隧道里又有古人住的洞屋。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工程,整个古民俗园投资了250万欧元。考古学家说6年就回本了。每年有六七万游客,在我们来前,他已经为400名小学生上了一堂考古知识课。每个门票是15欧元,他说自己过得很好。250万欧元他并不是独资,他显然是个成功的学者兼成功的企业家。

    我们到这里时已经接近傍晚,薄暮时分挥别考古学家。薄暮时分,正是回家的时候,那些棚屋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回到人类的老家。最早的人类,应该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中西方古人应该是更接近的,只是后来前进的方向不同,文明的差异越来越大。来这个古民俗园一趟,就像人类学家常说的“绕道理解自身”。

    我还特别问过,考古学家是哪里的人,他说是本地人。在乡村,能产生一位周游世界的考古学家,并且还生活和工作在这片土地上,这应该是一片厚土。我们的大多数乡村,连高中毕业生甚至初中毕业生都是留不住的。

    米兰大都会区涵盖272个城市和9个省,人口755万,除去米兰市200万人口,每个城市平均人口2万,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小乡镇的人口。城市固然有大有小,这里大部分城市应该就是乡镇的规模吧。也就是说很多的市就是乡村。全世界的市都是一种混乱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市有省级、地级、县级。意大利也一样,米兰是市,罗马内也是市,可罗马内的规模应该是一个“乡镇市”。

    中午,罗马内市的市长和副市长宴请中国代表团。几十种红酒和香槟,各种各样的面包和甜点,各种香肠熏肉。以为就吃这些了,这些也足够了,一样尝一点就足够了。没想到的是,后来又每个人上了一盘子食物,还没吃完又上第二盘,直至第三盘。啥东西?不知道,都是第一次见过的,反正是没有一盘吃得完。用餐过程中,厨师出来敬酒。我不知道这些厨师是专职厨师还是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反正他们往人前一站和他们的市长没一点区别,区别只在那一身白色厨师制服。厨师中有两位女性,一位中年妇女,一位青年女子。那年轻的女子漂亮优雅,还有一点矜持也有一点娇羞,我去给她敬酒,其实是想与她合影。合影成功,她的身高比我高两厘米,其他就说不清楚了。回家后,我家玉米看到这张照片,说我站在米兰厨娘身旁就像一个屠夫。天地良心,认识我的人都可以作证,我像不像一个屠夫?但是,我站在美丽优雅的米兰乡村厨娘的身边,就生生地变成一付屠夫相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和著名的景物、成功的人士、美丽的女人合影,是为了纪念,也是为了炫耀。这位米兰的乡村厨娘,居然成为我炫耀的资本。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