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美术周刊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第3版
  标题导航
强大阵容 最新创作 在视觉盛宴中展现时代精神




 中国文化报 >  2019-05-26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三大展览连展3个月:
强大阵容 最新创作 在视觉盛宴中展现时代精神

    小学生在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现场临摹美术作品   本报记者 卢旭 摄

    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摄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旭 摄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施晓琴 摄

    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旭 摄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现场   本报记者 卢旭 摄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施晓琴

    如果你想看到规模空前的“大展方阵”,如果你想通过扫码就把艺术带回家,如果你想亲身感受一场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艺术体验活动,就来上海中华艺术宫吧。5月21日,展现近年来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几大艺术形态最新创作成果的三个国家级专业展览同时在中华艺术宫开幕。“近1200件作品、2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长达4000米的展线,对于观众的体力和脑力都是考验。但这是一场让人身心愉悦的视觉盛宴,随处都能邂逅富有魅力的作品。”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如此推介。

    展现新时代 

    打开艺术创作的大门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朋友圈里的“电波”回响仍在,“十二艺节”开幕次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也与广大观众正式见面。步入展厅,可以直观感受到视觉艺术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中得到的充分展现,展览参展作者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本届完整确立了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的中国艺术节展览整体格局。展览不评奖,而是突出呈现艺术家的最新优秀成果,并使这些优秀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以艺术的形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人民汇报。

    三个展览虽然各自相对独立,却用不同的艺术形式阐述同一主题,充分体现了广大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浓墨重彩抒写时代、记录时代的蓬勃实践。展览在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展现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创作主旋律更加响亮、创作活力更加强劲、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创作生态进一步优化的繁荣局面和良好态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十二艺节”组委会本着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评审程序、严格评审标准,确保了国家级专业展览的权威性、导向性和示范性。得益于中华艺术宫超大面积和超高层高的优越展示条件,只要参展者拿得出好作品,都能容得下,可以说,为艺术创作“打开了大门”。

    大展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现实题材创作的集结亮相。许多作品都聚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现实题材,生动呈现了精准扶贫、生态保护、互联网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成就。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记录、书写、讴歌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气派和正能量,而且还很贴近群众,尤其贴近人民的生活,是这次展览最大的特点。整个展览无论从何种角度,都特别可观,值得深读。”展览艺委会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说。

    美术展览:

    现实题材彰显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

    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部分共展出作品610件,包含中国画206件、油画147件、版画108件、水彩(粉)画63 件、雕塑86件。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特别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第一批38件优秀作品和上海“时代风采”主题美术创作部分优秀作品纳入展览。

    例如李传真创作的中国画《夕阳欢歌》,画家选取了老人们每天在养老院练歌房唱歌的场景,满头银发的老人个个神采奕奕、干净利索,营造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美好场景。李前创作的《支部建在楼上》,则是一幅描绘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纪实的油画作品。画面以青年人为主的党小组生活会议为基础,刻画了一群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青年党小组形象。李前告诉记者,在创作前,他就经常到上海陆家嘴的金融贸易区,仔细观察年轻人工作的环境、精神状态以及着装特点,深入调查了他们党建生活的内容,最终定下了主题。从构思到完成近10个月,以真实的刻画表现出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采。

    王超创作的版画《秀美家园、悠悠乡思》采用木版水印的方式,描绘地处江南的生态文化村和新兴特色产业小镇,表现新型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申红飚创作的雕塑作品《乌兰牧骑》表现了乌兰牧骑演员们送戏下乡的生动场景,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吴长江创作的水彩《夏吾才让夫妻》是在草原现场完成的写生作品,画家用这对平凡夫妇的肖像,传达他对人民的尊重和热爱,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颂赞。

    从表现手法来看,艺术家并不只是表现现实图像,也注重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特别指出,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与过去老艺术家作品拉开了距离,他们并没有沉浸在过去固有的艺术表现模式和艺术思想中,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标记。“从作品中体现的中国元素、中国精神来看,逐渐有了鲜明的文化自信,艺术家从根本上发展了中华美学。”他说。

    书法篆刻展览:

    接续传统文脉 侧重当代审美

    书法和篆刻作品是第二次亮相中国艺术节。此次展出的249件书法作品和70件篆刻作品中,有一部分是特别邀请艺术家为展览专门创作的新作,包括古今诗文以及《习近平用典》等内容。展陈设计充分体现书法、篆刻艺术的特点,又彰显新颖、独特的格调,各种书体的作品在展厅中相呼相应,大幅小幅的作品错落相间,充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在当代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优秀成果。

    展览艺委会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将书法部分的特点概括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书斋文化和展厅艺术相结合。他认为,大部分参展书家选择历代经典诗文和自作诗文为创作内容,一方面展示了当代书法艺术继承弘扬3600余年的书法传统,另一方面塑造了新时代的书法形象、书法精神。

    在展厅呈现上,书法部分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具有立体感、节奏性、震撼力的展览现场。“大家都知道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传统,体现了一种书斋文化,就是文人在自己的书斋写诗记事,这些书写被流传下来成为经典。但是,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将实用功能放在第一位,所以在继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转换它的社会功用和生存环境。此次展览将书斋文化和展厅艺术相结合,更侧重当代审美性,形成了具有示范性和启示意义的书法展陈模式。”刘洪彪说。

    步入篆刻展厅,可以看到不少篆刻家都选择将《习近平用典》中的句子作为创作内容,比如“德不孤必有邻”“行天下之大道”“修身”等。也有一些篆刻家刻制讴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其它新诗句、名言警句的,表现了新时代的主旋律,充分体现出当代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每个入选的篆刻家都非常有代表性,千人千面,特点鲜明,这是此次展览篆刻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展览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表示,因为是国家艺术节,所以本次展览篆刻作品风格多样,没有一家之言、没有门户之见、没有个人好恶,传统的、前卫的、与时俱进的印章风格和样式样样都有。另外,展览布置和展陈设计也优于前届。本届展陈设计采用了统一(无论内页大小)大小镜框的设计,使展品在展厅中显得疏朗、整齐,便于观众参观。同时还展出了原石作品,让观众更加直观地看到作品载体和技法上的特征,拉近了观众的欣赏距离。

    摄影展览:

    用新影像传达时代的温度和力量

    与美术、书法篆刻部分一样,此次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也是紧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通过征集、组稿和邀请等多种方式,汇聚了摄影作品270件(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的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以不知疲倦的脚力、独特的眼力、涌动的脑力和新颖的视觉化比例来面对新时代、新生活,不断提升摄影原创力,创造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

    展览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介绍,摄影作品线下约稿分五个主题,分别是“复兴新征程”“强军新篇章”“奋斗新风采”“幸福新天地”“美景新生活”。“我们力争做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文献性与欣赏性相交融。这些作品展示了近年来广大摄影工作者创造的新影像,这些新影像从观点、视角、手法、形式,多方面呈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家解海龙以为希望工程拍摄《大眼睛》为人所熟知,他告诉记者,摄影虽然是瞬间艺术,但其实对于摄影家来说,需要长时期的思考、创作和拍摄。

    展览中不少军事题材摄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驻港部队的英姿,朱日和训练基地陆军编队、坦克方队的风采,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出发前的会心微笑……也有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来的,人们切身感受得到的变化,比如,一幅《崛起》用20多张拼接在一起的照片,忠实记录下环球金融中心一点点筑起的全过程。“现在的摄影作品要有温度、有力量,关注社会民生,我们时刻用镜头记录,希望让大家看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情绪,从这些小处去了解当下的时代,领悟一些东西。”

    综观整个展场,不管是从作品内容还是展呈设计,都透露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能够看到背后审美本体与艺术和人的关系。实际上,当代的艺术家是在时代中创造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又反过来给这个时代的人以影响和感动。

    3个月的展期在国家级的专业展览中并不多见。为了让观众能够在偌大的中华艺术宫直奔“十二艺节”系列展览,馆内特别设置了专门的通道与清晰的导引牌,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李磊介绍,展览举办期间,每周将安排至少两场名家讲座,并在网上直播,此外还有形式多样的市民体验活动和公教专场。这将使更多观众享受到艺术发展的成果,展览的社会效益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