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我觉得在理论水平上,我们的策展人的书写不够严谨。因为国外一些有美术史背景出身的策展人中,特别是古代艺术博物馆体系里的策展人,他们往往对某一个美术史领域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因此他们在这样的领域是很有发言权的……策展就是为了一个策展之外的目标而策展,但现如今很多都变成了为策展而策展。这样一来就太自恋了。如果策展是这样,对我来说整个艺术生态界就有问题了。我一直都觉得“愤怒”出策展人,也许为某个所有人都不关注的艺术家而不服,也许为某一种理论而愤怒,需要发生一些所谓的“愤怒”。策展人需要清晰的是你不是为了策展而策展,你在策划一个展览的时候不是为了显出自己的策展方法比别人更新颖才来进行策展,而是因为某种策展之外的更大的力量的驱动……策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
——邱志杰说“为策展而策展,这样一来就太自恋了”
【如果是为自恋而策展呢?】
■“地方重塑”指的是通过公共艺术,能够给地方、空间,人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改变。这些改变的背后都是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政府部门的智慧,所以大家今后看公共艺术事例,一定透过事例的方法、过程去看,去分析背后的智慧。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影响力”或许比“品质”更重要……这个影响力体现在公众的参与度上,如果说公众没有参与度,甚至对你整个不闻不问的话,那自然没有影响力。影响力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公共性,是一种被大家认同的价值取向。
——杨大伟说“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影响力’或许比‘品质’更重要”
【因为决定艺术影响力的因素常常在艺术之外?】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能看到古今中外的艺术,潜移默化地受很多影响,也有很多登峰造极,难以突破的经典摆在面前。但是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还是得想我能做出怎样的突破?我会挪用他们的形式,然后加入当下新的东西,比如新的审美,新的材料等,进行再创造,并赋予作品新的观念。“八五”之前,刚打开国门,年轻人会各种尝试、借鉴、挪用,只要有人敢做都觉得是新鲜的。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在找寻自己,怎样在借鉴之中有突破,到了90年代有成熟的作品开始亮相。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比过去接受更多资讯,选择余地特别大。面对大师作品,面对美术史,艺术家就有一种对话的冲动,怎样用自己的方式融合、借鉴、碰撞,变成我自己的东西。人的想法都有基点,不会从石缝里蹦出来,后人站在前人的基座上才能看得更广阔。
——薛松说:“面对大师,想寻找自我”
【面对大师,真正的艺术家正是为了寻找自我。】
毕玺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