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花树凹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乡,原本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山村,因为遇到了陶瓷艺术而有了新的变化,如今它的新名称“爱和小镇”“洛阳三彩陶艺村”广为人知,旅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
说起花树凹村的改变,不得不提起郭爱和。郭爱和是中国陶瓷界的领军人物,也是传承洛阳三彩文化的艺术家。在其30多年的“三彩人生”中,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奖。花树凹村变身洛阳三彩陶艺村,他是主要发起人。
2013年的春天,郭爱和沿着刚刚开通的洛卢高速公路去洛宁故县水库附近参观一棵千年银杏树。车到罗岭乡,因前面公路尚未完工,无奈沿着乡间小路向故县水库进发。汽车穿行在缓坡的山地上,周边的美景让郭爱和沉醉了,深绿的是柏树、墨绿的是麦苗、浅绿的是新发的杨树叶子,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中间夹杂的是嫩黄的油菜花。美不胜收的坡地景观让郭爱和动了心思:这不就是自己理想中的三彩陶艺村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罗岭乡所在的洛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每笔资金都要精打细算,用到刀刃上,在这样的条件下去打造三彩陶艺村,难度可想而知。不过,让郭爱和感到欣慰的是,在听到他的提议后,罗岭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研究,最终顶住压力,决定全力支持三彩陶艺村项目。就这样,郭爱和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陶艺村建设之路。他将村庄的文化底蕴和自身所长结合,用9999只大陶缸打造艺术底色,在这里,陶缸变身成了花盆、护栏、垃圾桶,甚至是坐凳、展台、指路牌。不仅如此,郭爱和还结合时令,用二月兰、向日葵、波斯菊等花卉设计四季花谷。山坡的弧度、道路的设计也相应进行了艺术化调整。
2015年4月12日,洛阳三彩陶艺村(爱和小镇)正式建成。3000多亩的乡村原野俨然成了一座优美的乡村艺术公园,四季有花,森林原野。村里破旧的窑洞、土屋及歪歪斜斜的麦秸垛与艺术展厅、露天观景台、“缸文化”小径浑然一体,构成了三彩陶艺村独有的特色。
有美景、有文化,三彩陶艺村便有了吸引力。据统计,2018年到这里游玩的游客达6万多人次。今年春天三彩陶艺村举办油菜花观赏节期间,最高峰时一天来罗岭的游客达6000余人次,车辆600余辆。旅游业的火爆让三彩陶艺村尝到了文旅融合的甜头,也激发了当地百姓发展旅游经济的信心。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农家乐,并销售旅游农副产品。昔日偏僻的花树凹村因为这群艺术家的到来,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吸引来了游客,郭爱和觉得还不够,村里百姓单调、匮乏的文化生活让他无法释怀。“用陶瓷艺术改造山区村落,让山村变成艺术公园,再用美育让山里的孩子们慢慢地热爱上艺术,这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郭爱和说。从2015年开始,三彩陶艺村每年都会在岁末组织举办一次中国【当日】艺术展,艺术家当日驻村创作、当日进行展览、当日举行拍卖、当日全款捐赠。目前,中国【当日】艺术展共邀请艺术家260余人次,捐赠作品313幅,价值上千万元,募集爱心捐款64.8万元,全部捐赠用于建设美育画室及贫困山区学生的美育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每一个孩子的手中都应该有画笔,心中都应该有梦想。”按照这个思路,郭爱和在洛宁山区小学建成6所美育画室,组织“小手画三彩”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并烧制成三彩作品。“我们要利用这个平台,讲好陶瓷故事,帮助罗岭乡通过艺术实现乡村振兴。”郭爱和说。
“村里的艺术气息更浓了,乡村成了文化艺术公园。按照这个模式,以后会有更多艺术家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用美育为更多贫困山区带来新变化。”郭爱和说。记者了解到,规划中的中国三彩博物馆、中国陶瓷大师创作营、中国窑博物馆、豫西民居艺术馆、百碗山房、窑洞居将在这里相继启动,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真正成为郭爱和梦想中的“世外‘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