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州
在我国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欣逢《名窑复兴时期中国定瓷之父:陈文增传》(以下简称《陈文增传》)出版发行,我们扼腕痛悼缅怀陈文增大师,追忆定瓷大师陈文增及其团队复兴定窑的艰难历程,共话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内在理路。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发出号召,要求恢复中国古代名窑技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瓷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孜矻以求,追寻宋瓷远去的脚步。定窑创烧于唐代,元代消失,仅持续六七百年,是五大名窑中烧制时间最久的窑口,以白釉瓷驰名。今人的复原中,陈文增、和焕、蔺占献等始终围绕定窑牙白釉刻花这一传统核心技艺,强调用线和虚实处理,注重刀刻、竹划、模印,同时创新篦纹,综合运用纹样,增强纹饰立体效果。像陈文增这样一代人不懈努力,对恢复定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画坛讲求气韵制胜,我认为气韵得分之为二,气乃笔之施墨之蓄,初始境界基本功而已,不难达到。至于韵,必须腹有诗书学富五车。大师积年累月,沉浸跋涉于汉魏三唐,涉猎追索于梦窗屯田、密咏恬吟中,挹取清晖芳泽,宣泄于笔墨毫端,移植于坯胎釉色。陈文增工于诗词,有多本诗集刊行,此韵所来,乃功夫之外,非轻易可就。对艺术品讲究悦目赏心,亦认为也当一分为二,符红滴翠,倾动炫转,只是取悦一瞬,难经一再考验。画梅有“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千万和两三的数字差距,表征难度之大,道路之坚。陈文增作品,不但恢复了宋窑的技艺,更掌控了其神韵,既得骊龙之珠,复合延津之剑,现世能有几人?
宋代是我国陶瓷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在宋代臻于成熟,定瓷之所以长久地被推崇,除了客观烧造技术已经成熟,以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因其中蕴含的哲学精神和道的力量。俗语讲,窥望门墙,难入奥堂,陈文增对复原定瓷的信心来源于他的文化底蕴和自信,其成功来源于他在诗词、书法、瓷艺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陈文增传》的问世和文增以前的书法集诗集相表里,给予大师更隆崇的地位。我自忘谫陋,耨论芜见,以慰大师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