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 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书法学科建设何以适应时代?
篆书的主脉与支脉
妙在能合
神在能离
亓宏刚《书法如人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文化报 >  2019-06-2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妙在能合
神在能离

    《黄庭经》拓片局部  王羲之

    倪文东

    “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谓离者,务须倍加工力,自然妙生。”这是清代书论家宋曹《书法约言》里的一段话,他认为书法临摹和创作关键要处理好“离合”关系,既要能合,更要能离,合则容易,离却难。他认为只有“倍加工力”,才能离,才能达到“自然妙生”的境界。我们认为“离合”关系,是书法临摹和创作中的辩证关系,合是基础,离是目的,我们需要合,但更需要离。“不合”则不入古人堂奥,没有继承怎能出新?不与古人近距离接触,不刻意临摹古代碑帖,怎去理解古人的笔法、笔意和笔趣。正如明代书论家丰坊《笔诀》所云:“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所以,我们说没有扎实的临摹古帖的功夫,而是“我手写我体”,没有古人,只有我,则会走入误区,在书法创作上永远也不会有所成就;但“不离”则太近于古人,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没有个性,没有特点,一味地临摹古人,跟在古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只能成为古人的“书奴”。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很有些道理:“若言创法先违法;有道承师后远师。”这副对联是讲钻研学问和艺术创作的问题,并不是要我们去“违法乱纪”。这里所谓的“法”是指学问和艺术的规律和法则,一味守法,则无创造,要创造新的,必须首先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有继承才能有创新并没错,但继承之后就要离师或远师,否则将被师所笼罩、所限制,永远发展不起来,永远不会有创造。

    胡小石《书艺略论》曰:“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前不见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胡小石先生说的比较实在,师古即与古人合,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是接受古代艺术遗产,但千万不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但我们的目的是发展古人,启迪来者,就必须与古人离。王羲之与卫夫人离、与钟繇离,才有自己、才有创造。王献之与父亲王羲之离,才有“二王”并称,米芾与王羲之离,才能形成自己侧险的艺术风格,王铎与王献之、米芾离,才能形成他“起伏跌宕”的艺术特征。

    古代书法家中,颜真卿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是他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了王羲之一脉的书法风格,改变了唐人的书法审美观,改“侧身秀劲”为“正身示人”,用笔古拙,结字圆劲,章法密集,彻底与“二王”一派“离”,才有了自己的创造,才有了“颜体”的集大成。正如沙孟海先生在《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里所论:“唐人讲究‘字样学’,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专研古文字学与书法,看颜真卿晚年书势,很明显出自汉隶,在北齐碑、隋碑中间一直有这一体系,如《泰山金刚经》《文殊般若碑》《曹植庙碑》,皆与颜字有密切关系。颜真卿书法是综合五百年来雄厚刚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独步一时,绝不是空中掉下来的。”的确,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中,多有篆籀气象和韵味,这是他有家学渊源的古文字基础,所以才有与众不同的创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