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辉
城市,不仅是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地理坐标,它也储存着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和希望。每一天,密集的楼群都默默注视着所有忙碌的身影,知晓所有人的喜怒哀乐;闪耀的霓虹和车灯是城市跳动的脉搏,鼓舞着人们勇往直前。城之下的每一个人都为自己和家人拼搏着,为时代的进步奋斗着,尽管作为小小的基石并不引人注目,但也正是这些小小的努力与希望点亮了城市之光。
我一直在关注城市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并不是网络上的抽象符号,他们是有爱恨情感的、即使内心有挣扎也还要去努力实现梦想的、具体的人。我希望能在继承传统油画写实技法的基础上,以当下城市的色彩特征和平面化的视觉方式呈现城市印象,表现当下最生动的瞬间,将这种瞬间的美好永恒化,唤起人们对当下生活的重视。
之前我从城市街道的造型和人物动作对内心的反映两个角度来进行观察、比对和提炼,借助一种电影海报的视觉效果来表现人与城市的关系。但在对主题的不断深化中,我逐渐感受到人与城市的关系只用图像的并置表达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是要找到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象,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立交桥和霓虹灯都能代表城市,但都只是一个图像片段,仅仅罗列这些元素不能很好地挖掘人与城市在精神上的联系。要寻找一种人们对城市共鸣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说,夜景更能体现出城市的律动和城市生活的本质。其次,夜幕降临不只是一个日夜交替的时间点,更是一个心理角色转换的时间点。工作时间里人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专长,所思所想都是职场思维。而当夜幕降临,不管是经理、领导还是老师,脱下这些代号后才真正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脱离了工作角色时自我往往更为真实,这与城市夜景的特征不谋而合。
在这几年的街拍过程中我始终围绕着北京的几个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段:国贸、五道口、中关村、三里屯、西单,捕捉不同地点的节奏和人们的不同状态,也通过速写提炼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通过观察和照片收集以及一些小尺寸的色彩稿,我逐步从写生色彩中抽象出了属于城市的共同的色彩,这些色彩和我之前所说的平面海报色彩很相似,但来源于生活的提炼显然比直接的套用要深刻感人,也更加有城市的温度,同时也丰富了绘画语言。
我在创作城市题材的油画作品时,力求在继承西方传统写实油画表现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平面化的视觉经验,以一种“浅空间”的方式结构画面。
我一直在寻找传统写实技法与城市景象中的视觉联结方式,尝试通过色彩对比来表现城市节奏感,在整体上给观者一个较为刺激的视觉印象,通过对空间的压缩使“浅空间”的画面中保持着简洁的抽象构成。画面减少了油画媒材厚涂的塑造感,以接近平涂的方式来表现主体和背景;削弱了灰度层次和中间色调,突出边缘的形状分割,以此来对话电子图像的城市视觉语言。以写实技法去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城市的光线和质感,追求达到直观整体又耐人寻味的表达,力求在回归经典的同时创作出有时代气息的写实油画。
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现实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生动写照。无论是在画面里、歌声中还是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喜怒哀乐,仿佛可以看到故事里人们的生活,也被他们的精神鼓舞着。绘画作为最直观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应该是晦涩难懂、充满距离感的。美术史中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都有共同的特征:表现真、善、美。
我创作的《欢迎来到我的城》系列作品希望传达一种生命力和勇敢的意志。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人们坚持不懈为自己的理想打拼,这是生命的力量之美,城市的繁荣进步也是人民不懈劳动的产物,所以钢筋混凝土和霓虹灯也不是冷冰冰的工业产物,它们是温暖的。我所要记录和传达的就是城市的力量和温情,从城市生活的人和场景来物化真善美的精神。时代性的精神内涵和绘画技法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对城市生活场景的观察和描绘中,我也在逐步寻找最适合当下的绘画表达。显然我现在“浅空间”式的表达语言与一种新的写实风格距离尚远,但也是我从美院学习传统技法以来,从记录生活到主动表现生活所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