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综合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文化全球传播需要大众文化的成熟
科技发展,助力艺术创新
观点摘编




 中国文化报 >  2019-07-0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摘编

中国文论“走出去”离不开对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同样也离不开对中国文论的翻译,以及中外文论的对话与交流。中国文论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谱系,如何在翻译中对传统文论话语进行语言转换,需要充分考虑接受语国家的文化语境、诗学传统及审美规范等因素。文本翻译是一个意义无限延伸的开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文不断被研究、翻译、阐释。其中,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不断碰撞、理解、融合,源语文化的内涵也能得以彰显。

    中国文论内涵丰富、表述凝练,这就需要译者以规范的外语及译入语读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将其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在古代文论外译的过程中,文论术语的翻译尤为重要。国外学者要深入理解中国文论,必须掌握中国文论的基本术语。中国学者如果想要向国外介绍和传播本国文论,并与国外学者展开有效对话,也必须首先把古代文论术语准确翻译出来,并阐释清楚。对文论术语的真正理解,会促使国外学者加深对中国文论独特性的认识。所以,中外文论话语间的对话,是从基本文论术语的翻译和相互理解开始的。

    戴文静:《中国文论“走出去”路径探析》,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很多大众文化现象并不是自然而然地随着大工业化的进程而发生并发展的,相反,有不少大众文化往往发端于个体,尤其是个体的反抗行为。比如,牛仔裤,特别是被故意磨旧、打洞、截短后的牛仔裤。怪异着装、长发披肩在196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是部分青年对社会和政府不满的表示,这种充满个体怨怒情绪的象征很快被转化成了商品,你尽可以通过花钱购得这种象征物以表达你的怨恨。

    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大众文化研究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里已经得到人文研究学术界的很多关注,成为“文化研究”理论表现其魅力和力量的重要阵地。大众文化研究反过来可以深入体悟“文化研究”的含义,进而了解文化如何在大众也即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大众文化批评的路径其实是分析了由大众而社会再回到大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众文化的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而这种发挥也是让商品变成符号的过程。这是大众文化批评的认识意义所在。

    金衡山:《我们时刻呼吸着的大众文化》,原载于《文汇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在文学理论热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仍居指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文学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有所增强,跨学科研究逐渐兴起。其次,在当代文学思潮方面,学界围绕当代文学创作展开了许多相关理论问题的研讨,有针对性的文学批评工作日益活跃,学界开始总结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经验,新兴媒介所引发的许多新文学的现象受到关注。再次,在文学史及文学史料研究方面,纵向的历时性研究持续升温并引发“细读文本、重回经典”的学术思潮,横向的共时性研究成果丰硕,学界开始关注多民族文学、民间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综合文献研究以系统整理史料工作为主,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最后,在文学普及工作方面,选编历代文学经典作品是现阶段正在进行的主要工作。回顾过去的学术研究工作,在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前提下,学术工作者达成如下共识:第一,坚持学术研究的原创性与时代性;第二,坚持学术研究的系统性与专业性;第三,坚持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刘跃进:《中国文学研究四十年思潮》,原载于中国文学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