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有
作为全球巡演的一环,由日本著名歌舞伎男旦表演艺术家坂东玉三郎执导的“鼓童”表演团,将于七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前来北京,演出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太鼓”节目。这一消息,使我不由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日本之旅。
那是二○一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八日,我访问了濒临日本海的新潟县,出席在新潟市举行的中日韩文化交流论坛第九次会议。
十四日下午到达新潟市后,我们下榻ANA(全日空航空公司)皇冠广场新潟酒店,当晚出席了新潟县知事泉田裕彦、新潟市市长篠田昭主办的晚宴。由于前一年七月,我曾出席过新潟各界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举办的研讨会,所以,与泉田知事等人是老相识。相隔一年老友重逢,显得格外友好和亲切,泉田知事边握手边说:“我代表全体县民表示欢迎。”
十五日上午,论坛的全会在ANA皇冠广场新潟饭店二层“芙蓉之间”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地域文化的振兴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日方首席代表小仓和夫首先致辞,他就这次会议的目的和新潟举办的“大地国际艺术节”以及新潟地方文化的特点做了说明和介绍。
在会上我代表中方发言,强调:“中日韩文化交流,要有洞悉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长远眼光,要有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和坚定不移的友好信念。越是在国与国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重视和维护大局,着眼长远,大力加强文化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努力扩大积极面,缩小消极面,以正压邪,加强在全球文化事务中的良性互动,继续发挥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在会上,我还简要地介绍了中国的地方文化交流情况。
日方代表宫田亮平在发言时,一上来就说二○一二年我们曾在中国无锡开过会,今天我带来了那次会上刘德有先生的老伴当场画的素描(当时宫田亮平也画了一张,与我老伴交换过作品)。说罢,他把当时画的素描展示出来,并说这幅画的右下方还有刘德有先生题的一首汉俳:春风度太湖,伫桥观赏樱花雨,瓶酒罄无余。嗜酒的宫田先生好像对末一句特别感兴趣,说:“这是最重要的一句。”
这位东京艺术大学校长(现任日本政府文化厅长官),点子颇多,常常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些举动来。他携带那幅画出席这次会议,是我完全没有料到的。也许他觉得我还会像上次一样,带老伴出席新潟会议,但由于这次没带,也许使他感到有点失望,而我也感到有些遗憾。
会后,当天下午,我们乘坐超快速喷流水翼船,航行一小时便到达了新潟市对岸的佐渡岛两津港。
我曾多次访问过新潟市,但一直没有机会去近在咫尺的佐渡岛。这是我第一次踏上久已向往的佐渡岛的土地。
一下船,就听到港内扩音器里播放着熟悉的乐曲旋律《佐渡袈裟(小调)》。当年,出生于新潟的田中角荣首相为了中日建交访问北京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宴会上,军乐队演奏的就是这首曲子。佐渡市市长甲斐元也先生亲临港口欢迎中日韩三国代表团,女青年向三国团长分别献了花。
说起佐渡岛,我最早是从江户时代被誉为俳圣的松尾芭蕉作的俳句知道的:大海波翻,银河横挂佐渡天(林林译)。
这次到佐渡来,一路上风平浪静,而且由于季节关系,夜间不可能看到银河,于是,我反其意写了一首汉俳:佐渡海无风,不见银河横夜空,岛影已朦胧。
佐渡岛距离新潟市约四十五公里,面积八百五十五平方公里,是日本第六大岛,人口只有六万多。据说明治初期曾有人口十二万。战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由于农村的“过疏化”——萧条与荒芜的加剧,人口骤减。幼时,听说佐渡岛在历史上曾是重罪犯的流放地,这一次才知道,从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到镰仓时代(1185—1333),有一些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的人曾被流放至此。我没有想到,“能乐”的鼻祖世阿弥就曾流放在这里。难怪岛上的“能乐”舞台有三十多个(约占日本全国“能乐”舞台的三分之一)。我们还遇见了一批正在学习“能乐”的年轻人,并欣赏了他们的演出。
幼时听说的另一件事是,佐渡岛产黄金。这次来,主人安排我们参观相川金山。据介绍,一六○一年在鹤子银山探矿时,发现了露天的金矿脉。我们看到有一座山顶塌陷形成独特奇观,好像山峰裂开一个大缝隙,这便是被称为“道游览之割户”的当年开采金矿的遗址。转到山的背面,看到山峰上一排排大大小小的洞穴,这也是采金留下的痕迹。
佐渡金山连续挖了近四百年,到一九八九年停止开采。据说十七世纪初,采金量达到高潮,产量曾为世界第一位,成为江户幕府的财政基础。如今的佐渡金山开设了观光坑道,用各种设备和机器人矿工再现了当年采矿时的情景。可惜,由于我患腰疾弯不了腰,未能下坑。
到了佐渡岛,不能不看朱鹮。因为朱鹮如今已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本来,在佐渡岛一直栖息着许多朱鹮,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稻田里使用大量农药,使环境恶化,朱鹮吃不到它们喜爱的小青蛙、田螺等水生小动物,数量锐减,到二○○三年已经完全灭绝。一九九九年,中国赠送给日本一对朱鹮,从此在佐渡开始了人工繁殖,二○○七年朱鹮数量超过一百只,二○○八年进行了放飞。据介绍,目前有十五只朱鹮展翅高飞在佐渡上空。佐渡人民采用新耕作法少用或不用农药,努力创造人与鸟共生的和谐环境。这次我们专程到位于佐渡中部的朱鹮森公园和朱鹮资料展示馆、朱鹮饲养地参观。在饲养地,我们看到有几只朱鹮伫立在树上,要看朱鹮的近景,需靠望远镜。但是,当我们乘车穿过农田时,不料却看到朱鹮与鹭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一起觅食,更想不到的是,我们还亲眼目睹了放飞的四只朱鹮展开淡雅的粉红色翅膀,从稻田飞起的优美姿态。日本朋友说,平时很难看到朱鹮飞翔,你们太幸运了。
当晚,佐渡市长甲斐先生在我们下榻的日式旅馆——八幡馆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我们。宴会开始前,安排客人们欣赏了前述闻名遐迩的“鼓童”演奏——一男一女身着民族服装表演击鼓。二人击鼓表演毕,由男演员独自击鼓。舞台中央摆放了一个巨型太鼓。男演员裸露上身,举槌击鼓,声响之大,令人震撼。鼓点时弱时强,时徐时疾,节奏优美,我认为,那不仅仅是单纯的节奏感,那鼓点分明是灵魂的呼唤,演员击的是鼓,但被打动的却是我的心灵、观众的心灵。
为什么取名“鼓童”呢?原来,“鼓童(kodoo)”的发音,与胎儿的心率“鼓动”同音,象征着活力与青春,也意味着这一击鼓的艺术要从小培养。“鼓童”,是用日本乐器“太鼓”发掘传统音乐并尝试创新的鼓乐艺术团体。一九八一年正式成立后,便以佐渡为基地,开始了全球巡演计划,目前走遍了五大洲四十六个国家,演出达三千四百多场次。佐渡市每年八月举办一度国际艺术节,“鼓童”乐团特邀一个海外民族乐队联袂演出。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公演时,曾邀请中国的鼓乐艺术团体参与演出。
我发现佐渡市很重视地方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太鼓”或“能乐”,都注意在年轻人中间培养接班人,注重保护、传承和推广、普及。
访问期间,我做了一首汉俳:鼓点响咚咚,鼓艺传承赖“鼓童”,鼓魂情互通。
那天晚上在八幡馆举行的宴会,别说有多丰盛了。几十年来,我出席过无数次日本人主办的宴会,这真是少有的一次,不仅海产品种类多,而且都是刚从海中打上来的,特别新鲜。一进会场,看到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和点心、主食,有:拼盘、“桶装刺身——各种生鱼片、龙虾”、佐渡产黑猪肉蔬菜陶瓷板烧、佐渡赤泊产新鲜红蟹、烧烤鲍鱼、什锦海鲜奶汁烤菜、佐渡产海鲜手握寿司、松茸海鳗土瓶烧、佐渡八幡芋汤、佐渡产酱菜、速度越光米海藻盖浇饭、佐渡产柿子冰冻果子露、佐渡小木产艾草大福饼等,真是应有尽有。不仅如此,主人还在门两旁,放了每只足有一米五长的两只小舟,舟中全是各种鱼类的刺身,随便取用。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有‘满汉全席’,今晚的盛宴简直是‘佐渡全席’!”我们还应当感谢制作这些美味佳肴的厨师。我看了一下菜单,上面印有“主厨小林大助制作”字样。我们要感谢这位小林先生,尽管我们没能见面。
在离开佐渡岛时,主人安排了一个介绍当地乡土文化的交流会。演出的节目有“鬼太鼓”“能乐”和小学生的合唱。三年前在日本奈良开会时,宫田亮平先生就提议,能否创作一首孩子们能唱的歌曲在中日韩三国儿童中间推广。去年在无锡开会时,宫田先生又一次谈了这个想法。他回到日本后请作曲家梦枕貘写歌词,歌词写好后,由松下功谱曲。这次由相川小学的学生演唱的就是这首歌曲,歌名叫《我就是未来》,曲调明快,容易上口,歌词反映了孩子们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当场有几位日本记者采访,我即席讲了几句感想:“日本小朋友有梦想,韩国小朋友有梦想,中国小朋友有梦想。尽管各自的梦想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争取实现人类的幸福、世界的和平。让三国小朋友与全世界的小朋友携起手来,为实现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结束访日的前一天晚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新潟的大桥屋举行宴会欢送中韩代表团。席上,小仓和夫写了一首俳句:乘船越海赴佐渡,带回心灵上礼物。
我取其意,和了一首汉俳:乘风越重洋,佐渡人情深似海,美意赛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