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见证当代生活所有的伟大与平凡
文化产业发展不可耽于逐利
文化扶贫中的红色引擎
让历史建筑焕发光彩
浣溪沙·漫画工业遗址公园
故宫摹印无传人
“史上最短校长致辞”背后的深情




 中国文化报 >  2019-07-0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宫摹印无传人

故宫摹印传人沈伟突然离世,将部分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问题再次带入人们视野。尽管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但这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部分传统技艺依然面临几近失传的困境。

    摹印技艺受关注源于火遍大江南北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修复师十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感染了无数观者,也让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在互联网时代圈了无数粉丝。然而,圈粉之后的文物修复师依然未能逃脱难觅合适传承人的窘境,这更令人叹息。

    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乏力的问题上,业内有这样的共识:人才培养周期长、回报率低导致传人难寻。文物修复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修复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三年打杂、十年入行”乃至“择一业、终一生”的耐性。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尚可通过学习获得,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却需要长年累月的坚守。而这些现实问题也造成了文物修复人才的严重缺乏。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显示,我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这些文物中需要修复的比例为37.12%。曾有专家坦言,以现有修复人员数量要想把现存文物修一遍至少还需百余年。

    因此,传统手工技艺尤其是文物修复技艺的人才培养依然任重道远。笔者以为,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的基础上,要重视将传统技艺传承人与高校学生结成对子,这样既有利于修复技艺的传承,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土 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