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燕
继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之后,上海将“江南文化”作为文化品牌战略之一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7月12日,在上海召开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推进会暨“江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长三角9个城市的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代表400人相聚一堂,交流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与传播、聚焦人文松江与“江南文化”,传递出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文旅融合之后的区域发展态势。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表示,松江与上海市文联、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合作开展“江南文化”研究,共同着力精塑“江南文化”品牌,就是要把松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利用好、文化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
如何打造区别于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的长三角“江南文化”版图,成为众学者热议的话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表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第三个高地,今天我们应从更大的视角看“江南文化”,研究“江南文化”首先应更加关注运河文化,因为运河带来了财富,积淀成文化。今天的江南已不是指江南水乡和水运相关的区域,应建立泛“江南文化”的概念,将沿线区域的特色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加以深入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梅新林在交流中提出了“新江南”的概念,他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江南”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无论是“江南”的区域概念还是“江南”的学术研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需对“江南”的区域版图、对“江南”的学术研究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强调,创新与继承“江南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江南文化”的资源,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区域文化认同。
江苏省昆山市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陈益表示,松江是上海的文化之根,也是整个江南的文化之根,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为文化建设找到新亮点,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正确认识与把握“江南文化”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立足新时代,更多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冯学钢建议,以旅游发展的形式,积极推进松江文化、长三角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将政府、企业以及每一个消费者都当作潜在的文化传播者进行项目运作。
上海松江区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徐界生表示,江南地相邻、俗相通、人相亲,“江南文化”是重要纽带,此次松江力邀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进行深度合作,除了共同研究“江南文化”,还将陆续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合作项目,共同挖掘民俗民风、名人名作,开发文旅融合线路,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开展文化交流,孵化培育文艺精品等方面均将携手共建,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