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 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一流艺术的三个指标
回归本体 书印并重
言恭达篆书作品捐赠宝鸡
舒惠国书法艺术交流活动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9-07-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归本体 书印并重
——聚焦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

    展览现场  本报实习记者 周洋 摄

    本报实习记者 周洋

    7月13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艺术中心、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承办,深圳市鹏城印社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在深圳雅昌艺术馆开幕。据了解,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评选工作于去年11月20日在深圳拉开帷幕,中国书协组织的评审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学术观察团,从 2771件投稿中进行小组初评、小组交叉初评、投票复评、审读、再评等程序,最终评出入选作品298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表示,举办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一方面是为篆刻工作者提供展示的舞台,力求全面检视当代篆刻创作水平,为书坛发掘、培养优秀篆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希望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展现篆刻工作者对事业、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感悟,立体呈现当代篆刻工作者自信、自立、专业的群体形象。

    趋于年轻化的作者群体

    一门艺术是否发展,参与人员的年龄结构是一个重要指标,过度“老龄化”和过度“年轻化”都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参展者共298人,以10年为一个年龄段对入展人员进行划分,“50后”入展4人,“60”后入展34人,“70后”入展88人,“80后”入展100人,“90后”入展72人。显然,“80后”已经成为展览主力军,开始走向历史前台。此次展览的学术观察员成联方结合数据统计,对本届入展人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他表示,此次展览,男性以“80后”入展最多,女性却以“90后”入展最多。而且男性入展规律是以“80后”作为分水岭,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态势。但是,女性却呈直线型的发展态势。“在‘90后’女性入展者中,有8位是‘95后’,占了所有女性入展者的29.6%。从年龄上分析,‘95后’女性基本是学生,却能在全国大赛中胜出, 这说明受过书法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在未来会成为书法主要力量。这也证明了书法高等教育对我国书法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联方说。

    相比之下,此次展览有一定知名度、水平较高的中老年篆刻家参与较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研究员邹涛表示,作者年轻化本是件好事,但广大篆刻老作者,特别是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的篆刻家参与少,某种意义上很难体现目前国内篆刻艺术的最高水准或者说很难反映目前篆刻艺术的真实状态。如何动员老作者们参与,恐怕不仅仅是篆刻艺术展的共通性问题。对此,评委们建议可以特邀有代表性的篆刻家参展。

    取法多元与意境开拓

    从入展作品来看,整个展览既有对传统的深度挖掘,也有新观念的探索实践。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丹表示,入展的这些作品在取法对象上,较以往有更大的拓宽,概括起来,大体上以3种风格为主:一是较大印面的古玺印风格的作品;二是小古玺风格的作品;三是元朱文、鸟虫篆、汉印一路的作品。“本届篆刻艺术展,有以铜铸唐宋官印者,其款识为照片写真形式,颇为新颖;还有以凿铜带钩仿秦印者,古雅劲健, 神采、形质俱现。这似乎是近期印界新的追求与探索,也给这届篆刻艺术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意,值得关注。”王丹说。

    篆刻艺术具有书法属性,又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它既具有书法、古文字学的特性,又有印章刻制的技艺, 有其独自的历史,是篆(书)与刻(制)的结合,集书法、文字印化、刻制等艺、技于一身的特有艺术门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认为,当代篆刻创作,提升观念、开拓意境是关键,即便是写意篆刻中快慢的问题,也要强调运刀的迅捷与迟缓上的变化与和谐。“我的创作喜欢一种比较直接的模式。这个直接,首先体现在对内容选择的直接上。古代诗文的经典太多了,但我选择的大多是第一感觉合我心意而且还能够让我激动的那一句。其次是整体把握上的直接。也就是说在篆法、在结构、在刀法处理与刻制过程当中,顺着第一感觉去进行生发,而不刻意追求有意识、有目的的技法处理,强调直接感受的表现……”朱培尔说。当代对篆刻创作的进一步挖掘不可能脱离展厅文化的大环境。而对众多篆刻范畴各印风的面貌展现也不必完全囿于展厅对形式要求的时风,作品形式应结合篆刻本身而做回归其本体的探索。

    最大难题在文字关

    创作中文字的正确使用,是参与此次展览评审的专家们普遍提出的问题。邹涛表示,评选中发现最大的难题在文字关,不少作品篆刻水平较高, 但因为有错字、误字,最终被淘汰。他指出,金文、甲骨文等大篆可识别的总字数较少,很多字典类工具书中检索不到,因而需要作者懂得文字学常识,部分文字可能要依据小篆及文字字义来造字,是否合理、准确,很能反映出作者的古文字学基础;备用于检索的工具书是否准确, 也可能直接影响到是否误用的问题。“部分作者选用的工具书版本较早的,往往不足以反映当代文字学研究的成果。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网络检索,直接从网络中所见的近当代印人作品用例中选取,这也是造成错误多发的一个原因。凡此种种,一方面说明部分作者的文字学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上缺乏比较标准的篆刻工具书。”邹涛说。对于这些问题,评委们希望从事这方面创作的人能够努力学习篆书,书印结合,在学习篆书的过程中掌握好古文字字形。

    此外,印风的趋同,也是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应重视的问题。“我们的前辈活跃的时候,岭南的印风有岭南的特色,海上的有海上的特色,长安的有长安的特色,而且每一个前辈印人都有很明显的个人风格。再看我们今天的展览,一个作者可以看出很多不同的印风,但是不同作者做一个横向比较,却能发现很多风格的雷同,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表示,今天的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条件,甲骨文、金文和战国、秦汉简帛,还有秦砖汉瓦,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年轻作者不要单单去学习当代名家的风格,而要直接取材出图文献,这样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