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文化周刊头版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AI绘画,为艺术带来新可能?
写意油画与中国审美
“不忘初心——中国美术馆馆藏捐赠作品选展”开展




 中国文化报 >  2019-07-2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意油画与中国审美

杨卫

    在油画引入中国的近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画家一直都在试图将其进行本土化改造,从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中西融合”开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油画民族化”的提出,再到八九十年代的各种语言实验,始终贯穿了一条写意油画的文化线索与语言脉络。今天的写意油画正是基于这些历史的铺垫,也是得益于前几代艺术家的语言积累,它于今天更为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下蓬勃展开,既是对“油画民族化”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写意绘画传统的深入。其观念的突破与升华,就在于它已由写意的表现形式,而内化为某种美学思想,进而转换成了中国艺术家的精神品质。

    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再现传统,向来注重于内在的精神修养与主观表现,从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立“畅神”之说开始,由境入心,以心写画,重视神似、意似等理念,便构成了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基本形态。这主要是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即遵循自然法则;当然,也跟儒家的世界观及天下情怀有着密切联系。传统文人画家借物写心,实际上不是简单地表现“我”,而是在为天地立心,表现“我”的自然属性与天人合一的精神旨归。此即“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真正涵义,它构成中国绘画的观念内核与笔墨传统,也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语言特征。

    写意油画跨越性地承接了这样一种价值形态,但与传统绘画不同的是,写意油画是经历了现代性的启蒙,实际上是西方再现传统洗礼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归,包含了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的雄心。因而,它走出了传统文人墨客的臆想空间,真正地融入了世界,走向了社会,走进了大自然。这使得写意油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成为一种介入当代文化的生产方式,充分地彰显了当代人的个性。

    在当今活跃的写意油画家当中,有的是将自己的理论思考融入作品中,有的是将传统的视觉和精神资源进行了当代转换,有的是强调观念性表达,而更多的写意油画家则钟情于写生,通过走向大自然,走进日常生活,从实境中开拓审美想象的空间,丰富绘画的表现力。因此,写意油画并非单一的绘画模式。尽管油画家们大都崇尚取法自然,强调妙在天成,但由于性格迥异,取法的方式不同,也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拓展了写意油画的内涵与外延,使其呈现出百卉千葩的局面。

    通过不同画家的语言表达与观念演绎,我们看到,写意油画不是指一种简单的绘画风格,而是代表了一种文化观念,呈现了一种精神诉求。正因为如此,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写意油画区别于写实、表现、抽象等绘画方式,在呈现中国独特审美价值的同时,给今天的艺术创作释放出无限的可能。

    【除署名本报评论员文章外,本栏目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