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浴血荣光。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宣告正式建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走过了92年的光辉历程。92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八一”建军节之际,请跟随我们走进这些革命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体会初心使命。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 忆往昔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鲁佩佩:我在馆里工作多年,日复一日为观众讲述感人故事。如馆内陈列的两双做工精细的线织草鞋,是当年谭震林将军用来答谢两位老乡的。当时,谭震林将军强忍着复发的肠炎病赶回驻地,两位村民把他抬送到公路上转乘汽车。上车前,将军体恤村民辛苦,便赠与村民两双草鞋。如今,这两双草鞋留在了瑶岗,见证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 看今朝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马啸: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馆把握发展机遇,推进展陈提升、标识导览系统完善、消防工程、环境整治、讲解队伍建设、革命文物征集、红色资源挖掘、《总前委在瑶岗》学术研究八大项目,先后承办和协办了电影《瑶岗1949》开机仪式、“传承红色基因、激扬奋斗青春”主题教育活动、音乐电视《红色瑶岗》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拍摄等系列专题活动。我馆将奋力推动纪念馆事业发展迈上新水平,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 话体会
当地居民吴云峰:通过听取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观看关于渡江战役的纪录片,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切身感受到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解放军渡江部队依靠群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切意识到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继承他们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党的事业无比热爱的崇高品质,弘扬渡江精神,艰苦奋斗,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 忆往昔
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讲解员刘尧: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主展厅,有一幅沂蒙大娘为我军炮兵指示目标的珍贵照片。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激战正酣,我军得到一份情报说,敌83师第1团的指挥所就在刘家河疃村,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某部炮兵连长施夫俊接到炮击命令,却找不到目标方位。紧要关头,一位沂蒙大娘不畏炮火来到阵前,为施夫俊指点确切位置,此后,我军仅用十几发炮弹就摧毁了敌人的指挥所。在孟良崮战役的历史上,有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军民一心,共同谱写了光辉历史,凝聚成走向胜利的磅礴力量。
⦾ 看今朝
临沂市蒙阴县委党性教育工作中心(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主任公丕涛:“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年接待学员、游客等150余万人次,成为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的主要教学区和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临沂、蒙阴市县两级高度重视教育基地建设,先后投入近3亿元,建设了综合报告厅、“沂蒙情”雕塑园、孟良崮红色专线公路、刘晓浦刘一梦革命烈士纪念馆,改造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战役遗址区、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等,全面提升了孟良崮党性教育基地的档次和水平。目前,以孟良崮为代表的“蒙阴红色旅游”区域品牌价值达到130.5亿元,品牌潜在价值估价为298.03亿元。
⦾ 话体会
中央党校中青班第三十九期学员张德平:沂蒙精神是一本加强党性教育的好书。每一次研读,我们都会思考共产党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精神内涵,也使我们坚信,只要与人民同甘苦,心连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完成不了的任务。
百团大战纪念馆
⦾ 忆往昔
百团大战纪念馆讲解员李玘: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粉碎日军的侵略阴谋,八路军发起了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百团大战。从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敌后军民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多人,俘日军280多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3000多里,破坏桥梁、车站258处,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毁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阻滞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 看今朝
百团大战纪念馆馆长陆茜: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特殊教育功能,不断挖掘丰富的历史内涵、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革命纪念日、重大节日组织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参观、瞻仰和祭扫活动,进行成人宣誓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等。据统计,纪念馆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平台。
⦾ 话体会
山东青岛科技大学学生段子衡:这次专门来到百团大战纪念馆,看到战斗中的文物和资料,我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先烈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必须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把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发扬下去。只有传承历史,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平型关大捷遗址
⦾ 忆往昔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讲解员袁晶: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25日,日军第5师团主力企图夺取作为晋冀两省重要隘口的平型关,突破内长城防线。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侧乔沟一线设伏,与日军展开激战,毙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取得了全面抗战开始以来八路军的首次大捷。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惨烈的场景。685团2营5连是突击队,战士子弹打光了,与敌人展开惨烈的白刃战。战前有3个排、近150人的5连,只剩下30余人。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的信心。
⦾ 看今朝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长刘继强:近年来,灵丘县投入近3000万元对平型关大捷遗址内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乔沟主战场、乔沟门区等11处历史遗存进行了整体修缮与环境整治,加强基础建设,以科技为支撑,打造实景体验、实战演习等沉浸式红色教育模式,提高红色旅游景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灵丘县深入挖掘平型关战役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完成了《平型关战役资料汇集》《胜迹寻往》等书籍的整理编辑工作。第13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大同市旅游平台红色专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相继启动,调动了游客的参观热情。如今,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较好发挥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 话体会
北京游客赵文平:我的大伯是一名八路军老战士,在山西战斗多年,常给子孙辈们讲抗战事迹。这次带着即将大学毕业的女儿来参观,希望她能看到中国军民如何抵抗日军、反对侵略的。只有亲身感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铭记历史,才能更加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
⦾ 看今朝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每年吸引近200万人次参观。2019年,纪念馆引进“新时代的新声”“红色记忆 辉煌历程”等展览,推出“从南昌起义走出的共和国将帅展”“‘八一’”军旗红”等原创展览并到全国各地展出。与此同时,八一馆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依托学校、社区、军队等合作共建,开展“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砺剑青春”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出《八一大讲堂》《信仰的力量》等网上课程。
⦾ 话体会
河南大学大一学生余姝毅:整个展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面记录下“他们从南昌走来”的浮雕艺术墙。雕像中那些连姓名都未被记下的革命战士,他们敢为人先、忠于信仰的革命精神和不忘初心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深切感受到时代对于新青年的召唤与希冀。
古田会议旧址
⦾ 忆往昔
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邹丹萍:古田是我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在古田的每一天,我都深深地为闽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所感动,军民鱼水情也是我在讲解中最喜欢讲述的故事。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第五展厅,有一封红军留款信:“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二十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红军。”每讲到这儿,观众总是颇为动容。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平凡岗位上,把“胜利从这里开始”的故事和心底的那份感动传递给每位观众。
⦾ 话体会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范静:今年暑假,我踏上古田这片热土,感受90年前的革命气息,抚摸古田会议旧址的陈旧砖瓦,眼前仿佛再现了那次重大会议的情景。站在会址前,我和伙伴们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飘扬在古田圣地上,也铭刻在我们心底。我将在革命前辈的引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 看今朝
古田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洪武子:近年来,古田会议纪念馆着力解决爱国主义教育时代化、年轻化、大众化问题。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打造优质展览教育平台。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相应专题展览,如结合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推出系列展览,定期推出古田会议与会代表生平事迹展,打造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此外,还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开发动漫、影视等适应新时代的红色宣传好作品,打造了一支200多人的红色志愿讲解服务队和一支近百人的红色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每年为游客义务讲解500多场次。2018年,古田会议纪念馆参观者超过450万人次,近5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 忆往昔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林彦平:92年前,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人民军队和百姓的关系与其他军队有着本质的不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中宣告:“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本军纪律森严,重惩决不姑徇。”正是因为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才有了南浔铁路工人奋战昼夜为起义军抢修大桥、百姓自发组织担架队为部队运送物资等情景。八一南昌起义的胜利,扫除了笼罩在南昌的阴霾,百姓欢唱着《八一歌谣》,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八一大天亮,老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
(本版由本报记者祝静统筹策划;驻福建记者黄国勇,驻安徽记者郜磊,驻山东记者孙丛丛,驻山西记者杨渊、郭志清,驻江西记者柯中华、通讯员邹婷参与采写;黄卓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