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新疆百年古城“修旧复容”迎八方客
莫让“盖章”寒了心
新理念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训班在无锡举办
重庆通过专题展览搭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平台
“传统工艺+岩画”文创作品展走进贺兰山岩画景区




 中国文化报 >  2019-08-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盖章”寒了心

    芭  蕉

    老王是华北沿海某市的民企老板,也是一位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志愿者,但近期遇到的一件事让他不太开心。今年6月,老王所在的城市进入旅游旺季,他想着在海边广场搭个公益舞台,让当地文艺团体来免费演出,一来能活跃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二来也能让外地游客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可老王没想到,当他按照举办活动的规定去相关部门咨询申请批准时得知,要跑10多个部门、盖二十几个章。老王说,他花100多万元搭舞台,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给城市作点贡献。可这烦琐的报批手续,让他十分头大。

    近年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愿意参与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着眼于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资金保障、设施建设、内容提供等方面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全国很多地区都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目标是提升服务效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几个好处:一是节省财政资金,有利于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支持偏远地区、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上;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发挥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找出更适合当地、群众更喜欢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三是增加内容供给,通过盘活社会资源,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联合互动。

    尽管在认识层面,各方已充分肯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益处,可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有诸多待完善之处。比如,有的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给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企业或个人制造无形的障碍;有的部门没有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作用,认为“跳跳舞、唱唱戏是可有可无的事”等。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只会提升,不会降低。面对这种大趋势,各地公安、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应在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完善有关事项的审批流程,增强服务意识,用实际行动支持文化热心人的公益之举。

    栏目投稿邮箱:zgwhbnews@163.com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