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化遗产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评论
  标题导航
守着“金饭碗”不能讨饭吃
云南腊甸遗址考古发掘获得新成果
专家调研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入宫”赏木海游鱼
西安面花(塑)主题展诠释关中民俗
战国“第八雄”露真容




 中国文化报 >  2019-08-02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调研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本报讯  (记者赵若姝)7月20日至2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贵州省文联主办的“我们的节日——香炉山爬坡节暨雷公山节庆文化与‘西江模式’研讨会”调研活动在贵州举行。

    在为期一周的调研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香炉山、麻塘村、板溪村,以及镇远县、锦屏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辉村等地,对爬坡节、革家传统节日歌舞、苗族吃新节、舞阳河水上节日文化、花脸龙节日文化、水族传统节日等文化资源进行采风调研。

    其间,专家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探索出的“西江模式”为切入点,围绕民族节日文化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资源利用、少数民族节日与文化扶贫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专家表示,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节日文化,深入挖掘贵州等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的文化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贵州是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节日有千余个,分为年节性节日、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社交性节日等多个类别,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彝族火把节、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侗族萨玛节、仡佬毛龙节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