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
进入21世纪,策展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显著的艺术现象和方式。从国际大型艺术展到各个国家、地区不同层面的展览,无论美术馆、画廊或是相关艺术机构与组织,都广泛使用策展这一概念和方式。虽然策展的内涵和边界在理解上差异很大,但并不影响人们热烈拥抱“策展”这一概念及方法。
从各种类型的展览看,策展几乎全覆盖地渗透到展览的组成中。策展人、策展小组、策展委员会等都与展览共生在一起,策展可大可小,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跨国的,策展成为最为流行的艺术用词之一。
从教育层面看,在上世纪80年代,法国开始了尝试性的策展课程;90年代,荷兰、美国等相继出现了策展培训;到21世纪,策展教育、策展培训几乎已完全融入全球各地美术学院的教育课程之中。在今天,中国的高等专业美术院校大都已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甚至成为热门专业。
从艺术家群体层面看,今天的艺术家无论举办个展或是参加群展,都极为重视策展方式,即使部分展览未明确策展人,通常也是按照既定的策展方式而进行组织。绝大多数艺术家已经认同策展人、策展方式对展览的必要性和对艺术的推动作用,这也使得策展和艺术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策展也越来越兴盛,以至于在部分国家出现了国际大型双年展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该国的艺术教育机构或艺术组织就培养和引导创作者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也就是由策展先行的理念主导和影响艺术创作或艺术生产。
从出版写作层面看,20年前几乎找不到一本专门谈论策展的书籍,但今天,策展研究、策展心得、策展方法、策展理论、双年展策展、策展访谈……研究策展的专著越来越多,甚至开始讨论策展哲学,策展已进入到本质与现象互为因果的讨论与实践活动中。出版是实践成果的反映,没有近几十年的大量策展活动,学术界不可能出现如此海量的策展文本和著作,也不可能对策展的推广和教育产生帮助。
从艺术创作层面看,以往艺术家的创作程序是先有作品,后有展示或出版,是艺术创作先行的机制;但在今天,相当多的艺术创作是从策展开始的,即有什么样的策展理念或概念,艺术家就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同时,也根据策展方式来决定作品的形式和尺幅。策展已经在很多层面上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如大地艺术、现场艺术、表演艺术、过程艺术、观念艺术……都已经是策展先于作品,它们的构思、方案、实施、完成到结果都是策展的过程,策展即是这些艺术的结构。
从跨界、多学科层面上看,策展在今天已经不再是造型艺术范畴内的事情,甚至不是单一的如何在空间里摆放艺术品的问题,它是对于艺术重构、对于扩大艺术边界与加深艺术内涵的一场新的思维革命。对于它的实践,正在全世界范围开展着。而对它的实践进行反思,对它的可能性进行探索,正是策展最需要的工作。策展不仅是实践活动,它更是融合多种内涵的思考方式,不仅是艺术的,也是社会文化与政治的,是新媒体与公共性、伦理学的。在今天,策展已经远远超越展览概念,而进入到如何建构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它触及了当代社会最核心的问题,即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公共性问题。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体的艺术表达,更是作为总体概念的艺术的重新界定与发展,策展已演变为一场关于人类、历史、社会、政治、生态、未来、生命、伦理、形而上的价值表现。可以说,今天的艺术如果还能够有效地被创作、被生产,如何理解与界定策展就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策展是打开艺术世界的重要之门,而不仅仅是眼前的窗户,窗户只是看风景,而门才是让人通向世界的出口。所以,策展促进艺术、改变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就在眼前。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