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浸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典型特征无一不始终贯穿着“和”字,并将“天人合一”“尚中贵和”视为最高的价值准则。“天人合一”包括人与天地自然的共生共存,人与社会的“修齐治平”,人与人的“守望相助”以及文明之间的“和而不同”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和社会认同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更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涵养个人品德,塑造人格的心理防线,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深沉理性的忧患意识结合在一起,继续守望生命内在的价值,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赵晓翠/《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
历史剧创作要树立正确历史观
历史剧是由历史和戏剧两个不同门类组成的综合形制,是跨学科、跨文体的叙述方式。在历史剧中,史实是一种界域,是对戏剧质感的约定;虚构是一种空间,是对戏剧美感的装饰。同时也要看到,史实与虚构既有拥抱的条件,又有吵闹的基因;既有携手的园地,又有分开的路口。而历史剧“拉郎配”把两者送入“洞房”,乃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存在与想象的结合,是严谨与灵动的结合,是古代与现代的结合,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或者不妨把历史与戏剧视为两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历史比较严肃,很少有求戏剧这位激情四射的朋友来宣传自己的意志;戏剧则比较张扬,倒是每每要借历史这位谨言慎行的朋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然是“借”人家的东西,就要十分珍惜,精心使用,弄坏了不好归还,因为朋友相处,要讲究信用。如果去掉比喻,正儿八经地谈这个问题,我们提倡历史剧的创作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同时也要给予历史剧充分的创作自由,肯定其诗意想象,合理虚构。但目前的问题不是历史限制和束缚了虚构,而是虚构往往歪曲和伤害了历史,因此,历史剧创作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护历史安全。
——薛若琳/《中国戏剧》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