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交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萨摩亚文化印象
“小众”的莫里森 寂寞的中译本
“美丽中国”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蒙古国举办




 中国文化报 >  2019-08-1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众”的莫里森 寂寞的中译本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部分中英版本

    党云峰  文/图

    当地时间8月5日晚,非裔美国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美国纽约去世,享年88岁。她是迄今为止最后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在她之前则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1976年获奖的索尔·贝娄。

    1970年,39岁的莫里森出版了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书中俄亥俄州的黑人小姑娘皮科拉,请求上帝赐她一双白人姑娘那样的蓝眼睛,认为这样就会过上白人才拥有的幸福生活。但是家庭的暴力、周遭的嘲讽让她崩溃了,从此她活在虚构的世界里,坚信自己已经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此后,面对生活的苦难、向往美好的生活成为莫里森创作的基调。莫里森自述她的作品“来源于希望的欢乐而不是失望的凄凉”,她的笔触引发人们反思,有的人在苦难中沉沦,有的人在苦难中走上邪路,但在莫里森看来,生活给人苦难,更给人承受苦难的力量。

    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1973年)中,莫里森关注的是黑人女性的个人命运。到了1977年出版的《所罗门之歌》,题词中写道:“但愿为人父者皆可飞翔,为人子女者皆可知晓自己姓氏。”莫里森把主人公奶娃的现实生活、飞翔的愿望与黑人的奋斗历程、歌谣、传说等融于一体。不同年代的人都为自由而奋斗,有苦有乐,小说最后,奶娃在唱完一首歌后“飞”了起来,开放式的结尾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写下一段让人深思的话:“你以为黑暗只有一种颜色,其实不然。黑色有五六种。有些柔滑,有些毛绒绒,有些空虚,有些像手指伸展。它不是静止的,而是从一种黑暗变为另一种……黑夜也是千变万化的,如同彩虹。”莫里森努力探索黑人与白人乃至人类的交流与理解,一部久负盛名的史诗作品就此问世。

    1987年出版的《宠儿》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女奴赛丝不忍看到孩子沦为奴隶而杀死了她。在奴隶制废除后,女婴还魂,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宠儿》的题词是:“六千万甚至更多。”莫里森在书中直面美国刻意回避的历史问题:黑暗的蓄奴制存在期间,至少有6000万名黑人被残杀或非正常死亡。从第一部分第一句“124号恶意充斥”,到第二部分第一句“124号喧闹不堪”,再到第三部分第一句“124号阒寂无声”,宠儿来去匆匆,赛丝在忏悔中弥补过错,并走入新的生活。书中保罗问赛丝:“你这儿的邪恶是哪一种?”赛丝说:“它不邪恶,只是悲伤。”这个直面过错、震撼人心的故事引发热议。

    1987年,作家拉里·海涅曼凭借小说《帕科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莫里森则没有获奖。于是,1988年1月24日,《纽约时报》刊发了48位黑人作家、学者的联名公开信,声援莫里森。大家高度评价莫里森的作品,认为她“从来不放过任何历史的劫难和形形色色的人生际遇,给我们的信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将我们的道德水准和艺术水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莫里森被授予198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由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出演赛丝,但票房惨淡。

    从蓝眼睛到飞翔,莫里森在作品中为那些简单的梦想加冕,在苦难的碎片中折射出天堂的影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瑞典文学院认为:“读者的多层次参与、感情上的不同介入、与小说中人物内心的感染相通,形成了托妮·莫里森作品留给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印象,它包含了作者对创作情感的投入与交融、对同胞怀有的悲悯和同情……黑人的现实生活与以往的神奇传说相互交错融合,在荒诞中表露真情,使作品呈现出一层真实可信的色彩。”瑞典文学院因“在她的以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小说中,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授予她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今年2月,莫里森生前最后一本著作《自尊之源》出版。《波士顿环球邮报》评价:“很明显我们不配拥有莫里森,而我们又那么需要她。”有外国读者留言:“她用情感充沛的声音言说,人们需要以巨大的勇气面对记忆的伤痛,尤其是在那些人生的至暗时刻。莫里森女士经常给人们提供对文学和黑人生活的洞见。她以分析叙事告诉大家,人们并不了解遭逢痛苦对人伤害的程度,仅凭这一点就值得读她的书。”今年6月21日,纪录片《托妮·莫里森:我的作品》在美国上映,让更多人了解了她。

    莫里森的作品以宏大的主题、生动的对话、丰富的细节著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莫里森认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描写讲它、读它、写它的人的实际的、想象的、可能的生活的能力……它的力量、妙用就存在于它试图表达那些无法以言语表达的东西的探索之中。”爝火不息,探索不止,这种精神也传递到中国,照亮越来越多人的精神世界。

    莫里森是《世界文学》杂志1994年第一期的封面人物,她的很多作品都有中译本,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有1987年胡允桓、1996年舒逊、2008年陈东荣三个中译本;《宠儿》有1990年王友轩、1996年潘岳和雷格合译的中文版,还有就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的英文版。

    莫里森的书在中国并不畅销。她去世后,除了朋友圈里偶尔出现的感叹,很多书店并没有什么反应,进门的显著位置没有她的书,书架上也没有。因为莫里森的书印次少,已经多年没有再版了,最近的还是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的版本。莫里森不是第一个水土不服的外国作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