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佳烜
2018年10月26日,在文化和旅游部财务司工作的李翔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从北京飞往广西南宁的飞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而是受组织安排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兴仁村,挂职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一路舟车劳顿,李翔来到了兴仁村。湛蓝的天空、苍翠的山岭、甜美的空气、林立的小屋、恬静的生活……“是个搞旅游的好地方”——刚踏上这片土地,李翔就冒出了这个想法。
这个想法与李翔的工作经历不无关系。从云南财经大学毕业后,李翔进入云南省统计局工作。2012年,经过遴选,他进入原国家旅游局政法司,从事旅游统计工作,以旅游的角度去看一个地方是工作习惯使然。
从基层来到国家部委,又从国家部委走向基层,李翔的选择让许多人感到不解。更令人不解的是,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主动要求下基层了。2007年至2008年,当时在云南省统计局工作的李翔响应号召,第一时间果断报名,成为云南省新农村工作指导员,去往位于金沙江河谷的昭通市巧家县指导村民推进新农村建设。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向对口帮扶的巴马选派第一书记时,李翔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2018年9月,当组织就再次向巴马派出第一书记征求李翔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安排。“我出身基层,更渴望回到基层,基层工作让我得到锻炼,更给了我珍贵的养分,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李翔对农村的情感源自童年。在农村出生的他,4岁时随父母离开家乡。每到寒暑假,李翔都会闹着回老家。对于农村生活,李翔不但不排斥,反而非常享受,随和的性格也让他很容易就跟村民打成一片。
虽然有生活做铺垫,做第一书记的第一天,工作仍然让李翔感到一丝紧张。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从村委见面会开始。30多位村干部和生产队长聚集在略显窄小的会议室里,空气中飘散着因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气氛,李翔从大家的眼神中看到了期待,也看到了怀疑。他明白,这是兴仁村第一次迎来来自国家部委的村干部,大家对他有着很高的期待,但两年的任期又让村民怀疑,他会不会只是一个“镀镀金”走过场的挂职干部。直到李翔提及自己在农村的生活经历,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脸上露出接纳的笑容。
数月过去,陌生和怀疑早已不见,李翔和老乡之间也相处融洽。在兴仁村广大干部群众眼里,李书记见多识广,脑子里装满新的理念,听他“讲道理”都是一种享受;村干部依赖他,信息化办公到了李书记手上变得轻而易举,政策传达时李书记也总能抓住要害,条理清晰;村民信任他,李书记总是能够客观又公正地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大伙儿感谢他,李书记总是能想出办法,帮他们解决农产品销路,让这个贫困的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更多联系……
“‘第一书记’是一座信任的桥梁,我最不愿辜负的就是这份信任。”李翔说。站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李翔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每天清晨起床,李翔会第一时间来到村党支部,在这里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并来到田间地头,第一时间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到了傍晚,他还要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走访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调解矛盾纠纷,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回家。
“通过种桑养蚕,村民韦金刚从贫困户成为致富带头人,现在,他的养殖技术很好,年收入有五六万元,脱贫以后他不忘帮扶乡里,是我们村脱贫致富的典型……陈凤玲丧夫后要独自抚养4个孩子,生活艰辛,通过种桑养蚕,收入增加了,大女儿今年也考取了大学……”忙碌至深夜收获也颇为丰硕,说起兴仁村的变化,李翔的语气中略带骄傲。
从1998年引进蚕桑种植,2003年后开始大规模生产,种桑养蚕成为兴仁村除外出务工之外收入最高的产业,也是李翔在兴仁村“脱贫攻坚”的最大抓手。“种桑养蚕最适宜在本地大规模推广,是能够产生内生动力、能够造血的产业,它不需要社会帮扶,只要能够解决技术和蚕房的问题,就能成为兴仁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李翔说。除了种桑养蚕,李翔对兴仁村的最初印象也没有改变——“这里可以发展旅游业,只是时机还不成熟”。
今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巴马举行慰问演出,演职人员特地来到兴仁村给村民带来一场特别演出。“群众尤其是小朋友特别兴奋,他们从来没有现场看过这么高水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当我挨家挨户地去赠送部里留下的慰问品时,一些老乡还激动地流下泪水。”李翔说,受交通和旅游大环境的限制,他现在无法在兴仁村发展文化旅游,但他一定要把文化旅游的种子种在村民心中。
于是,不管是在村部会议还是在走访村民,李翔都会找机会给大家介绍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告诉大家如何提高服务、改善生活环境,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好准备,为游客的到来提供保障服务;他鼓励村民将传统民俗文化恢复传承,搞好乡风民俗文化活动,让兴仁村这个瑶、壮、汉多民族混居的村庄的特色文化,成为日后发展旅游的最大亮点;他还不断向外界推介兴仁的旅游资源,希望兴仁村在合适的时候获得投资。无论是种桑养蚕还是文化旅游,李翔对兴仁的计划从来都没有以两年任期为节点。“兴仁村是我投入心血最多的地方,我看重的是它更长久的未来。”李翔说。
采访结束已是深夜11点,李翔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朋友圈,照片是工作人员带着孩子加班的场景。“脱贫攻坚,付出的是所有奔忙在这条战线上的同志,牺牲的是家人和朋友的亲情友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的配图文字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