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琦 查娇娇
民族舞剧《乳娘》自2018年6月公演以来,截至今年8月初,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近40场次。作为2018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4部红色文化舞台艺术作品之一,《乳娘》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由序——“生”、第一幕“离”、第二幕“死”、第三幕“别”和尾声“望”组成,讲述了胶东“乳娘”在抗战时期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故事,目的是通过书写一群伟大女性在峥嵘岁月中的人间大爱,传承和弘扬“党群一心、军民一家、血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齐鲁情怀和革命精神。
创新意识贯穿创作始终
舞剧作为视觉艺术,既需要有好题材,也需要有合适的表现手法。《乳娘》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突破传统舞剧的创作形式窠臼,选取了能凸显山东文化特色的胶州秧歌、鼓子秧歌元素,作为贯穿全剧的主体动作。
同时,主创团队对舞台道具的使用手法进行了改革创新。例如,贯穿整部舞剧的大型“斜坡”、跷跷板式的推车、悬挂空中的襁褓布等,它们分别在不同场景和不同情境下,发挥了不同的作用,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第二幕中,当巨型襁褓布落在半空中时,乳娘对其围绕呵护的动作,所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孕育,可是当这块襁褓布在第三幕出现时,却又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创新意识的运用,还体现在作品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
看似平凡的母亲形象,《乳娘》通过对比手法,将主要角色置于更残酷的战争条件下,通过乳娘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让她们的形象更显高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表现剧情的重要部分。
《乳娘》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与舞蹈语汇的连接,在交响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元素的创新交融下,让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更加突出。比如,剧中战争场景与乳娘生产场景双重空间的音乐元素运用,使两位人物角色形成了强烈对比,将战争的激烈与初为人母的喜悦通过音乐形式进行内容叠加,分别表达了两位母亲截然不同的心情。
宏大题材兼具时代审美
《乳娘》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十分不易。有专家认为,其之所以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关键是“挑选了最难表现的题材,选用了最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审美角度”。
《乳娘》的历史背景是十分沉重的。根据乳山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历史资料,在胶东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为了哺育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中共胶东区党委在乳山市组建了胶东育儿所,10多年间300多位乳娘共抚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她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忠心向党、知恩图报、坚贞不屈、慷慨无私的“乳娘精神”,在革命战争历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为让《乳娘》能在情感上与观众实现互动,主创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常常采用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比如剧中第三幕的一个小场景:一个馒头,乳娘舍不得吃。面对两个孩子,她不是将馒头一分为二,而是将整个馒头给了八路军的孩子。这种再朴实不过的举动,体现了一种无法言语的爱意,也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有学者指出,有些红色舞蹈作品由于舞蹈形式过于固守、单一,内容老旧,表现手法呆板等情况,留存下来的可能性不大。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传承红色文化,舞蹈艺术必须找到更多的革新方式,将有着“历史性使命”的红色舞蹈以更加独特、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找寻符合当下人民群众审美特征的表达手法。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乳娘》立上舞台后,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演,得到了很多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今年3月,该剧在清华大学演出期间,部分学生在看后专程来到后台,向演员们致敬。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接续奋斗。《乳娘》的创作与演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繁荣文艺事业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解读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次探索。
《乳娘》的主创团队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的师生。近年来,该校将培养青年政治人才融入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中,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中,党团建设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在应用型舞蹈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过硬的艺术质量,孜孜不倦的细节追求,使得《乳娘》在迈向“高峰”的路上步履铿锵。目前,该剧已列入教育部“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7月以来,观看《乳娘》已成为山东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认为,决定一部舞剧演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就《乳娘》来看,主要在于其做到了审美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实现了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