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长宁区延续“数字长宁”“智慧高地”的数字化优势,通过打造“智慧社区”,更好地整合全区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发展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率先建成上海市首家“AI+社区”——“乐爱家”居民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并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亮相。活动室包括智慧书房、体魔方、智慧社区体验厅等功能区域,打造了以人工智能5G深度应用为特色的智慧公共文化服务亮点。
同样,借助新技术以及网络全覆盖,长宁区还打造了集信息发布、活动预约、阵地管理、云上课堂、非遗体验、互动反馈、企业服务和旅游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升级版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长宁文化云”于今年8月正式上线。“长宁文化云”提供PC端、移动端、线下终端等多种渠道,使区域内的文化信息更集聚、服务功能更优化、操作方式更便捷。
此外,长宁区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塑造“长宁文化”特色品牌为指引,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招牌菜”。如“曼舞长宁”舞蹈品牌,充分利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等区域舞蹈资源集聚优势,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展评展演、上海市民舞蹈大赛,着力打造国际专业舞蹈集聚高地。
随着长宁国际化精品城区的不断建设,长宁文化的国际品牌愈加响亮,吸引了众多国际国内时尚文化活动走进长宁区:国际草地钢琴音乐节、世界音乐季、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天空”项目、愚园路国际钢琴节等高规格文化活动陆续落地,给当地市民就近体验异域文化提供了很大便利。
长宁区一贯重视文旅融合,从2003年起开始打造艺术节、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的“虹桥之秋”文化艺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三节合一”的长宁模式使得公共文化和公共旅游服务高质量融合,长宁区每年策划百余项文化和旅游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其中既有“城市文化微旅行”“人文行走”“老洋房巡游”“上海书展一日游”等日间项目,也有连续举办22届的德国啤酒节,以及上海动物园蝴蝶展等促进夜间消费的活动。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是上海唯一一家以民俗文化命名的主题文化馆,今年6月,在新虹桥中心花园又成立了“长宁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虹桥香事馆”。这些以非遗文化传播为依托的公共文化空间,现在已成为上海市政府推荐的旅游景点。文旅融合进一步提升了长宁区的文化软实力,成功打造了一批区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