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许鸿飞,为新时代塑像
“肥女”的盛世狂欢




 中国文化报 >  2019-09-10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女”的盛世狂欢
——雕塑家许鸿飞个案研究

    “2019广州文化周——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西班牙站”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展出

    “盛世欢歌——许鸿飞雕塑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杨  齐

    雕塑家许鸿飞10多年来在国内外办过许多展览,今年4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盛世欢歌——许鸿飞雕塑展”又是一次飞跃。美好的季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正在国博对面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世园会也几乎同时在长城边的延庆妫汭湖畔开园;而在国博的一件一级文物——东汉击鼓说唱俑,和许鸿飞的作品一样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古今呼应。

    从许鸿飞广州的“石磨坊”到黄永玉北京的“万荷塘”,老少两代艺术家亦师亦友。黄永玉赠给许鸿飞这样一副书法对联“一须顶嘴,两手和泥”,形象地肯定了这个以“肥女”雕塑著称的雕塑家。

    “肥女”失去地球引力的身体无限膨胀,独特的风格似乎不符合几百年来雕塑的标准和规范,却周游世界,与观众共舞。许鸿飞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个艺术宝库,“芝麻”已经开门。

    ■ “肥女”开启当代雕塑的民间神话

    许鸿飞在当代雕塑领域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根据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生活体验,他塑造了一个冒着热气的活生生的形象。他的“肥女”作品展示了当下大众的日常生活,她是自行车飞行表演者,是各种乐器的演奏家,是万能母亲……她欢快地扭动着肥胖的身体,如同远古《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向我们走来,又像祖国各地的广场舞大妈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充满狂欢色彩。这种狂欢是全民的节日,代表着节庆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一种形式;这种狂欢含有强烈的游戏成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说的当代实证。“肥女”雕塑让一种既是现实又是理想的浪漫生活,既不合理又十分正常地处在了艺术与生活的交界上。

    “肥女”母题的突破发自许鸿飞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切感受,艺术家独具慧眼,让“肥女”显露欢乐、智慧的本真。她引起惊呼,并与人们产生共时性共鸣。“肥女”的天性如同天真无邪的“赤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被唤醒。“肥女”之肥,既不指生物性意义上的肉体,也不指利己主义的个体,她与社会整体相关联,是生生不息的大众的形象,反映了中国的时代新貌。作品突破庸俗达到欢乐和崇高的境界,是当代雕塑盛世开启的民间神话。

    ■ “肥女”怪诞浪漫现实主义的通行证

    怪诞现实主义在世界文化经典中较难研究,浪漫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较高形态。许鸿飞把浪漫、现实和怪诞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这样的作品放在正统的雕塑中显得形单影只,这样的形式在雕塑史上也不多见,但“肥女”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形成气候,被大家接受并受大家喜爱。怪诞现实主义具有抗恶、益智、威慑等特点,“浪漫”的加入基本去除了狂欢化艺术中的抗恶和威慑方面,当前繁荣和谐的社会让艺术结构有了新的生长,意义被重新置换。诙谐、物质与肉体内在的联系是民间文化的传统,“肥女”这一诙谐的“肉体”形象帮许鸿飞完成了这个怪诞浪漫现实主义的综合体。怪诞浪漫现实主义是民间诙谐文化与当下中国时代精神的诗意狂欢,连接古今共通的文脉。

    许鸿飞的展览最初在粤西北连南瑶族一个古老的山村举办,可以说这个展览是传奇也是不可复制的开端。“肥女”雕塑立在4台大卡车的平板上,“招摇”一路,可以说运输之时展出就已开始,写实、夸张的作品又带着装置和行为的成分,必然是一路的狂欢与轰动。许鸿飞的“肥女”雕塑很适合在广场上进行展示,这是由其诗意狂欢的特性决定的。民间既是俗地也是艺术最深的矿源,许鸿飞使极端反常化成了作品构成的原则。他弘扬人性、讴歌人性、对人性及其创造给予热情的肯定;他要求自己和观众摆脱身份,从狂欢的角度看生活和世界,产生新的语言形式,创造新的艺术生活;他创作的开放的、大众的、双重的形象是如此震撼、神奇、有趣,使观众无法拒绝,“肥女”雕塑就这样获得认可。

    ■ “肥女”雕塑审美品格的狂欢化

    许鸿飞用反向思维进行审美,这种审美的反常化就是将现实罕见化和超现实化,是美学上的现代扩张。反常程度决定美学价值的高低,表现为狂欢化就是极度夸张、降格、贬低与世俗化。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怪诞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降格,即把一切的、精神性的、理想的、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层面和身体层面。”贬低化不仅具有毁灭、否定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肯定和再生的意义。肥胖确实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诟病,也有一些创作肥胖雕塑的雕塑家,他们一般是从科学或生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克隆现象。许鸿飞的“肥女”雕塑用“浪漫”升华了狂欢化,这个“肥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他人和环境,是有意味的艺术符号。

    “肥女”狂欢式的笑不是个体反应,而是全民性的、大众的,是人人都参与的第二种生活。在笑的过程中观念得到再生和更新。“肥女”雕塑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是通过欢笑解决了群体、个体与集体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达到了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肥女”雕塑通过反常态中的畅笑,使人们的严肃状态有所放松,于是发生现实中极为罕见的陌生转移,观众在欣赏时会迷失,“肥女”成为驱赶严肃情绪的工具,这就是狂欢化审美的特殊效果。

    ■ “肥女”雕塑技术层面的包罗万象

    许鸿飞的“肥女”雕塑不仅可以从造型、材质方面进行论述,从诗意狂欢化的风格流派角度来说,其在技术方面也注定是包罗万象的。狂欢化的雕塑语言强调的是即兴而发、率性而为,无不表现为睿智与犀利,在制作上就是大刀阔斧和形体块状跳跃。

    狂欢化一直以打破和重构为原始诉求。打破重构也要有社会规范和正能量,也要有精神文化和雕塑技术、雕塑材料的各种表现。这种打破重构对严肃科学的正统雕塑形象是一种绝对的颠覆,许鸿飞“倒骑”着欢乐的雕塑语言“奔跑”,用最熟悉的构成最陌生的,用最隐私的构成最光明的,用极端神秘的构成最明白无误的……

    狂欢化用“戏谑”的雕塑语言消解雕塑与社会和人的差异性,模糊了文化的界限,这样的作品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共鸣。

    肥胖的形体造型要尽可能准确地抓住人体的低点,许鸿飞从人体雕塑的低点出发,按他的需要“长”出肥肉。人的表情在脸上,雕塑的表情在形体上,“肥女”的表情在肥胖的形体上。许鸿飞受过良好的学院派雕塑基本功训练,但他有意识的反向思维极具趣味,在当下雕塑语言中形成突破。

    “肥女”雕塑用具象写实和现成品升格与人性相通的内容,激起了人们的触摸欲望。它对现成品的植入,如自行车、楼梯、椅子等,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表现手法上也尽量靠近民间艺术自发而无雕饰的自然形态。

    ■ “肥女”的盛世狂欢

    “肥女”的胖是现实变形,丰腴是时代显像。许鸿飞携“肥女”雕塑巡展从澳大利亚到意大利,再到法国、美国、德国、希腊、奥地利、秘鲁等国。30多场展览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和中国当代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交流。共通性的狂欢文化、雕塑上的广场语言,每到一地都广受欢迎和好评。许鸿飞说:“艺术作品应该走出博物馆,走进民众生活中。”展览每到一处均选择标志性的建筑和场域,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和北京太庙都有美轮美奂的展示效果。

    “肥女”雕塑的高辨识度,显示了许鸿飞强烈的艺术个性。越具有个性的形态越会受到艺术史的青睐。狂欢化艺术的参与性是视觉的、触觉的甚至是味觉的,更是体验式的。“肥女”从不禁止触摸、亲吻、模仿,这也是作品得以最终完成的一部分,是艺术家狡黠的小“阴谋”。

    “肥女”成了时代意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在中国艺术繁荣发展的今天,这类作品的产生与传播有了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肥女”们方兴未艾,东方的“肥女”们还要翩翩起舞。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