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文化金融

第3版
创意
  标题导航
导 读
说走咱就走,美好生活人人有




 中国文化报 >  2019-09-21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走咱就走,美好生活人人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奋发劳作,旅游对人们而言还是陌生而遥远的词汇。70年后,旅游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2018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55.39亿,平均每个人外出旅游4次,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4972万。不仅如此,到更遥远的异国他乡,品更地道的美食,住更有情调的民宿,走更富个性的路线,选更搭调的驴友,新的旅游观念使得旅游越来越回归精神文化本质。70年中国人旅游观念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民族独立自主和兴旺发达的过程。中国人,正走在美好生活的大路上。

    刘晖、李璠、李璐1976年天安门留影(上)

    刘晖、李璠、李璐2009年天安门留影(下)

    1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

    从少数人的幸运到大众旅游

    中国现代旅游业从1923年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诞生之日开始。但没有多少人能在烽烟四起的时代享受旅游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向大众的旅游业仍长期受到政治经济环境和思想观念的框缚。

    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从1978年开始,各省区市纷纷成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黄山观瀑楼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98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提出“走中国式的旅游道路”的口号。1983年,国家旅游局成立。

    198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2000)》,首次将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从一开始的外事接待到1985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为国际、国内一起抓”,政治环境和社会管理的放宽,再加上对内搞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为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善,使得人们产生四处游走的旅游冲动。

    人们告别“眼前的苟且”,开始向往远方的奇山秀水。“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大众旅游时代大幕拉开。

    2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汪国真

    从全国旅游到世界旅游

    上世纪90年代,去北京看天安门、走长安街、登长城是许多人的梦想。莫言回忆1978年1月第一次到北京:“在第三天清晨,沿着长安大街,由西向东,开进了北京。这就是那著名的长安大街啊,这么宽的路,这么平坦的路,这么多的车,我都是第一次看到。我的心怦怦乱跳。”

    如今,人们来到天安门附近,激动的是看升旗,喜悦的是买故宫文创产品。北京不再是梦想的终点,而是走向世界的起点。1958年投入使用的首都机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年旅客吞吐量从1978年的103万人次发展到2018年的1亿人次。

    新中国成立后的出境游源于上世纪80年代,国家批准普通公民自费出国,但仅限有海外亲属的人。198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了辽宁省丹东市对朝鲜新义州市的“一日游”,开始了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1997年7月,《中国公民自费出国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标志着出国旅游走向成熟,中国出境旅游业务全面展开。1998年,港澳游突破“探亲游”的限制。如今,出境游让中国人的脚步渐行渐远。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消息,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近1.5亿,居世界出境旅游第一位。中国内地游客境外消费达1200亿美元,人均单次境外旅游消费约5400元。每逢节假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意大利威尼斯水城、日本富士山等风景名胜区,到处是成群结队的中国游客。

    3

    它展开翅翼,作九万里的翱翔,前生和来世的逍遥游。——戴望舒

    从跟团旅游到个性化旅游

    “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赶集式的扎堆旅游、插旗式的打卡旅游,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不雅现象,都反映了旅游和美好生活不能简单画等号的道理。

    然而一切都在改善中。澳大利亚国家旅游研究局首席分析师、旅游预测部主任陈一林针对中国游客的境外表现提出:“近些年来,中国来澳游客正经历从简单观光购物的海外游,到对旅游目的地地域风情文化深度体验的转变,这种变化也反映了中国整体出境游市场的基本特征。”国内学者宋咏梅认为,体验式旅游是中国游客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前不久,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了《出境“新跟团游”大数据报告2019》,宣布“新跟团”品质旅游时代来了。中国游客“小团化”旅游成为趋势。几十年来跟陌生人组成大团队旅游的中国旅游者逐渐变“小”,注重私密、回归家庭成为趋势。

    4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舒婷

    旅游条件不断改善和提升

    “1984年,我们单位组织去白帝城旅游,从湖北宜昌坐了8个小时轮船到重庆奉节,到白帝城之后饥肠辘辘,一个挑担子的小贩卖酸辣粉,吃了一口,眼泪鼻涕口水就一齐流出来。晚上住在十几个人一间房的招待所里。在白帝城碰到两个外国人就像碰到外星人一样好奇。我们拍了一张照片,身着喇叭裤、蝙蝠衫的女同事们留着长长的辫子或齐耳短发,露出朴实的笑容,一转眼就过去了30多年。”一位游客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出游需自带干粮,吃饭得准备好粮票,住的是国营旅社,穿的是绿灰蓝衣装。汽车票2元多,火车票3元多,坐飞机要开介绍信,出国只能通过公派出差。接待条件限制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985年,国务院发布《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颁布。以旅行社和饭店为代表的产业主体发展壮大。交通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8年12月,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4万千米。高铁、飞机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发展繁荣了物质生活,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潇洒走一回”成为流行一时的口号。“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随处可见身着休闲装的欧洲人和身着和服的日本人;古今胸罩和老字号一起登上大雅之堂;《正大综艺》为普通人打开了出游的窗口;身着运动服、回力鞋、超短裙、长丝袜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国门看山水。”一位“80后”游客表示。

    随着1995年双休日制度和1999年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国内旅游人数在假日出现“井喷”……

    5

    光溢出陆地就变作汪洋大海。——西川

    从经济补充到支柱性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旅游业发展受到系列产业政策的驱动:1985年,国务院发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7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制定以及1990年《旅馆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颁发,将星级标准列入国际设计标准规范。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旅游业迎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2003年,《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我国香港和澳门旅游市场注入活力。2008年开放了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游。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旅游业进入双向开放和深化改革的黄金时代,增长势头强劲,市场主体迅速壮大。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进一步释放了旅游消费需求;2015年,《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发布,旅游被定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2016年,《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将旅游产业视为幸福产业之首。国内外旅游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国民年出游频次几乎以每5年增加一次的速度攀升。

    2016年,国内旅游市场主体进入了政府引导、资本驱动的充分发育期。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代表的并购与重组,占据旅游投资市场的大半江山。2017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4%。201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6.0万亿元,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万亿元,占国内GDP总量的11.0%,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6

    旅行是真正的知识最伟大的发源地。——杜南

    旅游回归精神文化本质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旅游逐步回归精神文化本质。

    上世纪90年代,旅游需求不断膨胀,但景区管理落后。为全面提升旅游品质,1999年国家制定景区质量标准,并开展A级景区标准评定。2000年引入国际ISO标准认证体系。2005年启动了和国际接轨的旅游景区5A级质量等级评定。同时,文化特色和服务体验被放到越来越核心的位置。文博院馆、寺庙观堂、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及工业、农业、文化艺术等自然和文化资源被纳入旅游体系,扩展了旅游的范围和内容。

    文化遗产为中国旅游业的精神文化深度提供了基础。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街等开拓了文化空间,培养了大量旅游品牌;研学游、红色旅游等类型游的建立,深化了旅游的个性化消费;博物馆、文化馆等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打卡地;一些景区或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文化场所,成为有故事、有温度、有品位的文化客厅;导游的讲解、传承人的表演等,为旅行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学习体验,将富有民族性的精神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心。

    旅游作为一种大阅读的方式,成为文化链接和自然链接的方式,从亲近自然到深读历史、体验艺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最终融合在幸福产业和美好生活。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杨晓华、刘妮丽编辑整理,摄影:黑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