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5年来,河南豫剧院三团以讲话精神为指引,砥砺奋进、勇攀高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了豫剧《焦裕禄》《重渡沟》《全家福》等一批反响热烈的剧目。其中,《焦裕禄》《重渡沟》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五届、十六届文华大奖;豫剧《全家福》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据统计,这些剧目演出场次均超过百场,《焦裕禄》演出近500场。
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在艺术创作中,河南豫剧院三团擅长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开掘出富有时代特质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命运的交织沉浮中书写时代转折前行的奋进历程。“作为新时代文艺答卷人,我们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反映新生活、传播正能量。”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介绍,三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演出现代戏156部,其中有大量新创剧目。三团近年来创作的豫剧《焦裕禄》《重渡沟》《全家福》等剧目可圈可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豫剧《焦裕禄》以新的角度、新的素材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兰考往事”,展现了焦裕禄同志求实、亲民的可贵品质和伟大精神,深刻体现了焦裕禄“心中装着老百姓”这一主题。这部戏不仅体现了戏剧艺术的担当、对党性和人民性的严肃思考,尤其是对“什么是党的好干部”这个重大问题的具有时代高度的回答,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体中引起强烈共鸣。
豫剧《重渡沟》以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事迹为原型,歌颂了乡村振兴实践中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新一代农民群体,以及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优秀代表,刻画出当代基层共产党员的鲜活形象。该剧契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时代主题,同时深入探讨新时代党员干部可能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与精神困境。
这些作品聚焦现实,涉及当下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并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精神的激励、行动的指引、道德的启示,充分彰显了三团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担当。
让英雄回归普通人性起点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豫剧院三团坚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扎”已成为三团的重要传统。
为了演好豫剧《焦裕禄》,“焦裕禄”饰演者贾文龙数十次走村串户,剧组在兰考排练期间每天都会坦诚接受观众意见,剧中所用的许多道具是从乡亲们家里搜集来的。豫剧《重渡沟》的创作历时数年,多次组织专家问诊把脉,反复打磨……
豫剧《焦裕禄》没有一板一眼的说教和“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而是从人性、人情出发,选取“火车站访灾民”等几个典型故事,以焦书记在个人前途与百姓命运、子女生计与工作纪律等“两难”情境下做出的抉择为关键点,展现了焦裕禄无私的公仆情怀和高尚的个人情操;豫剧《重渡沟》中,马海明是一名在“调职改善个人生活”与“留守改变重渡沟面貌”之间徘徊的普通干部,是一个“忽悠”不大成功的“马大煽”,是曾经盲目推广烟叶给村民造成损失的“愧疚者”。
“这样的主角更真实可信,更可感可知。”豫剧院三团党委书记琚青春说,从人性的基点出发去感受人物、刻画人物,正视个人欲望、个人动机,让英雄回归普通的人性起点,而后在困境中一步步激发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一点为更多的创作者所认可。
促进现代戏舞台推陈出新
现代戏的舞台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化的场景与戏曲的程式化表达能否融合、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仍然众说纷纭。多年来,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豫剧院三团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张平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创造性地将大量程式化动作融入演员的生活化表演中,新创了“拉车舞”“抗洪舞”“风雪舞”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表演样式,更在演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展现出独特的戏曲韵味,在深沉厚重的现实主义叙述中彰显诗意化、写意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形成了质朴凝练、意蕴隽永的舞台风格。
“河南豫剧院三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倾情服务人民,倾心创作精品,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贾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