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非遗舞台更广阔
王京荣:让民歌焕发时代生机
公共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培训班沪上举办
全国政协书画室举办书画艺术讲座




 中国文化报 >  2019-10-24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舞台更广阔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观察

    非遗节开幕式上的舞狮表演

    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上普雄呷古村彝绣展示

   本报记者  王学思/文  陈  曦/图

    举办以“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为议题的国际论坛,设置聚焦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题成果展,启动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10月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圆满闭幕。

    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走过12个年头的非遗节如今已形成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成熟的活动板块。成熟并不意味着缺乏新意,在今年非遗节对国际论坛、国际展览等板块的主题设定中,不难窥见近年来业界对于保护和振兴非遗的思路正发生变化。人们的关注点从如何保护具体的非遗项目、如何保护其存续的环境,延展至如何从利用的角度推动非遗保护、怎样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从而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发挥出更大的效用。非遗与旅游的良性互动、非遗对精准扶贫的助力、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无不成为彰显非遗价值的更为广阔的舞台。

    让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作为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近年来成为全球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点。2018年,旅游业为全球经济贡献8.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4%。在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旅游业面临着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变革。

    旅游目的地如何凸显独特的资源优势?怎样传递核心价值观如何为访客提供有内涵的文化体验?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作为提升旅游品质内涵的重要选择——非遗,自然而然地跃入人们的视野。

    “文化旅游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细分市场,随着人们对创意体验需求的不断增长,非遗在文化旅游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科学引导下,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将为非遗项目所在地区和从业者带来收益,能够增强当地群众的自信心和对项目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保护非遗项目,挖掘发展潜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事务负责人希玛瑶珠莉·古榕说。

    要让非遗与旅游产生良性互动,需要非遗传承人贡献力量,需要旅游业从业者积极配合,更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倡导。在此次非遗节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资源开发司联合启动了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按照计划,到2020年4月,一批具有丰富非遗资源,受市场欢迎、游客认可、前景广阔,能够为项目所在地带来红利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极大丰富国内旅游市场。配合一系列非遗保护振兴政策,非遗将助力营造诗意栖居的氛围。

    带去实实在在的收入

    本届非遗节于10月17日开幕,当天是第6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此次非遗节的主题展——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展,呈现出全国各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果和创新路径。

    四川凉山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优势,带动300名彝族绣娘就业,每年增收2000元至4000元不等;安徽实施“四扶一加强”文化扶贫计划,以故宫博物院驻安徽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为契机,支持重点非遗项目开展文创研发和生产,带动近12万个贫困户解决就业。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设立的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中,有8个设在贫困地区。政府、企业、高校和机构通过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培育了大批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帮助当地民众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收入,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从2018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加大了对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和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支持县(市)的支持力度,先后补助经费623万元,支持开展传统工艺技能培训,帮助当地非遗传承人群和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传统工艺相关技艺技能。各地逐步形成了‘政府+电商平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贫困群众’的帮扶模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胡雁说。

    构筑手工艺的生态体系

    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不仅可以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而且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非遗节期间,在绵阳市、宜宾市、甘孜藏族自治州等10个市州和成都18个区(市)县的28个主题分会场中,就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乡村振兴范例。

    今年非遗节的国际竹文化节在崇州市分会场道明镇竹艺村举行。严格来说,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而是道明镇龙黄村九、十一、十三组所在区域,包括86户村民。从2017年9月以来,这里成为当地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试验田。通过新设计理念的引入,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竹编技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

    干净平整的道路、重新修葺的房屋,在“丁知竹”竹编工坊里,道明竹编传承人丁志云和5位村民正合力编制一座具有设计感的几何形状的茶台。“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明竹编技艺正从过去制作实用器具向定制个性化、符合当代审美的大型装置产品的方向发展。”丁志云说。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开展手工艺的转化带动乡村振兴的探索也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乡村振兴特别行动小组,这个小组由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各市县非遗保护机构、文创团队和非遗传承人4个方面的力量构成。通过对乡村传统工艺的调研和新产品的研发,我们推出了许多既能融入当代生活,又能为当地带来收益、市场反应良好的非遗衍生品。”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说。

    韩国京畿大学教授边清子说:“与中国一样,韩国在推进传统工艺振兴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二元对立、传统工艺产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构建传统工艺的生态体系,使它能够自我复制、自我传承、自我消亡,在轮回中融入时代。”边清子所指的这种生态体系,正生长在中国各地以传统工艺为引领的蓬勃发展的乡村之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