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场所能不能常年热闹




 中国文化报 >  2019-10-2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场所能不能常年热闹

    井陉晋剧院走进当地小切文化活动中心演出。

    (井陉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东北村社区的民众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排练舞蹈。苏 锐 摄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建设的“文化客堂间”由老仓库改建而成。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融水苗族自治县在四荣乡荣地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庆丰收活动。龙 涛 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地方为繁荣乡村、社区的群众文化生活,陆续探索开辟文化活动阵地。进入新世纪,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乡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进行系统布局谋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扶持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也开始将乡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纳入考核体系。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2017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八条则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合建、租赁、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等多种方式,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有关公共设施的统一管理、综合利用,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持续提升,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抓手。但与此同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效能问题也屡屡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底能不能常年热闹?要实现常年热闹,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近期,本报记者在部分省市进行调研,并采访了业内专家。

    当事人的看法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对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绝大多数乡村、社区的负责人持正面评价,认为这是繁荣基层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载体。

    如今,山东的乡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省8600多个扶贫工作重点村中,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覆盖率达到98.91%。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东北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戚丽丽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社区不可缺少的文化乐园。这些年,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支持,东北村社区高标准建设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孩子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中心的舞蹈排练室常年热闹。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水鸣镇江正村党支部书记宾业崇看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首先应该是民众开心、休闲的地方,方便大家唱唱跳跳,丰富文体娱乐生活;其次应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可读书看报、参加各种培训等;还有就是能够处理村里的公共事务,开展一些文化习俗活动和传统项目等,比如节庆晚会。总而言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定要方便当地村民,设施和活动一定要符合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要真正成为村民放松休闲的场所。

    黑龙江省鸡西市城子河区长青乡新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方正智认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一个好的服务中心,可以起到引领社会风尚、促进家庭和谐的作用。

    近年来,新阳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创建了一支秧歌队、一支舞蹈队、一支文艺轻骑兵、一个农民文化艺术团,建有文化广场、图书室、小剧场等设施,大家每天茶余饭后唱歌、跳舞、扭秧歌,改掉了“喝小酒、打小牌、闲扯白”等不良习气。

    方正智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承担着传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责任。党的好方针、国家的好政策,通过服务中心这个平台,能够以歌舞、快板、小品等方式很好地传达给群众。此外,村民也可以在这里交流一些致富信息和生活信息。

    基层干部的分析

    县级文旅部门负责人、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是具体落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群体,他们承担着“解读上级政策、落实具体工作”的任务,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管用”现状也有自己的分析。

    河北省衡水市某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一些乡村或镇街的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电视、手机等新型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农民“抱”手机的时间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比显得吸引力不足;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选址与民众日常的活动场所不一致,导致去的人不多;三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各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不均衡,基层文化设施缺少专职人员,大部分为兼职或一人多职,有的乡镇干部承担着“分片包村”工作,经常碰到集体下乡外出的情况,乡镇综合文化站有时会关门,活动不能保持经常开展;四是农村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少,组织扭秧歌和广场舞等活动较为普遍和兴盛,相比来说,其他的活动形式较少。

    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赵春雨认为,当前,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中心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意识,在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理念偏于被动,方式偏于单一;二是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过关,缺乏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对进入本领域的工作人员缺乏标准的准入程序和制度;四是由于中心的平台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文化人才,导致人才结构不合理;五是中心文化资源单一,缺乏特色服务产品和文艺精品等。

    赵春雨建议,定期邀请文化系统管理型专家及文艺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培训,以此加强对中心人员、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重视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挖掘和发挥区域内文化名人和乡土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

    赵春雨同时表示,应培育、扶持合格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文化类社会组织普遍具有发展快、数量多、热情高的特点,但总体上存在着资金和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公信力欠缺等问题,不能形成竞争的市场环境。应综合运用项目资助或以奖代补的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平台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并通过评比奖励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平竞争。

    亮点经验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总结出很多好的经验。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都配发两套以上的钥匙,便于文艺骨干自主、随机进入文化站开展活动。井陉县还重视当地特色文化,培育文化活动带头人。以当地社火为例,井陉县文化馆聘请专业老师定期辅导,以“老”带“新”,在原有15支社火队伍基础上,每支队伍同时培养老、中、青3支后备力量;以中小学为阵地,建立社火培训基地,传承人到学校讲课,传承花脸社火要领和武术基本功。如今,社火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全面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一方面围绕市政府实事项目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全区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实现“郊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另一方面坚持资源下沉,精准对接居村群众的文化需求,线下创新策划“闵行区居村文化大走亲”,线上依托“闵行文化云”提升居村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推动四级公共文化内容供给呈现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借助“一居(村)一品”的推进,当地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吸引力越来越大。

    在山东省潍坊市,为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效能,从2017年起,创新开展了“非遗传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以传承民俗记忆为目标,以镇为单位,安排人员深入村庄挖掘整理并指导老物件、老手艺等文化资源。整理出的民俗资源以展板或实物展示的形式放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增加了服务中心的陈列内容,吸引了外地游客参观。同时,对于当地的民俗展演类节目,当地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演出阵地,定期演出,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

    专家意见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当下面临的问题,要加以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业内人士认为,结合新时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各地应强化对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始终聚焦民众的需求来作文章。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岑学贵认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很多部门在基层的“落脚点”。多中心极有可能变成“无中心”,因此应当明确管理主体及使用主体。同时,一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只重建设不重使用,缺乏使用考核标准,建议制订具有推广价值的量化考核标准。

    岑学贵同时指出,当前,很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产品供给较为单一,应借鉴菜单式服务的模式,提供文化、科技、法律等综合性文化产品;针对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要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时参与中心的志愿服务。此外,服务中心的选址等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选址在村委会,要尽可能辐射到更多人群。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中小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贾景峰认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平台。热闹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需要丰富多彩、贴近居民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起了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但只有通过整合与优化策略,把各种优质资源、产品、人才融汇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靠“人气”和“活动”让公共文化设施旺起来,才能让中心成为居民的乐享空间。

    贾景峰建议,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热闹应该是“繁而不乱”,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是基层文体设施服务的风向标,也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山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推进,不断催生“吕剧+新时代”“阅读+新时代”等乐人心、接地气的公共文化产品,也让“闹而不喧”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展示出崭新的精气神。此外,标准化工作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规范、持续运作的保障,回应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服务中心的建设、服务标准等,才能让其“简而有致”。社会化是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热闹的持续动力,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志愿者的激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服务中心融合,不断培育出本土的社会组织,打造出属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特色文化品牌,才能让服务中心的热闹“长而不冗”。

    (执笔:苏锐,参与采写:范海刚、宾阳、洪伟成、张建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