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 佳
10月29日,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主办,蒙古国国家电视台、蒙古国中央图书馆、蒙古国作家协会、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蒙古国分会协办的“蒙古汉学与文化经典互译论坛”在北京举办,中蒙专家学者就更好地推动中蒙经典著作互译建言献策。
论坛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黄卓越表示,随着中蒙友好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国在汉学、出版和文化领域的合作道路越走越宽,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成果日渐丰硕。
“希望中蒙两国依托中国文化译研网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推动中蒙两国经典作品的互译与传播,加强中蒙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蒙古国国家电视台领导小组组长满都呼表示,“中蒙经典著作互译蒙方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为中蒙文化经典著作互译和学术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必将有力促进中蒙文化经典著作互译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署进出口管理局副局长赵海云对开展中蒙互译合作项目提出了建议,认为应当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在民间力量支持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推动;在机制建设上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借助出版界、图书馆界、学术界以及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力量来共同探讨等。
蒙古国汉学家其米德策耶介绍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中蒙图书互译的发展进程,以及在古典名著、经典哲学作品、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儿童读物互译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说,今年8月底在乌兰巴托举办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摆脱贫困》等著作的蒙古语版首发式,成为两国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中的亮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蒙古语版不久也将亮相蒙古国。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表示,儿童读物和少儿出版对促进国际间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儿童图书的创作出版和阅读推广。他建议从中蒙经典互译项目中遴选出一定数量的中蒙原创儿童图书,并呼吁更多优秀的中蒙汉学家、译者加入中蒙童书翻译的队伍,让两国儿童有机会领略高品质、丰富灿烂的经典儿童读物。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汉学发展研究所创始人英德拉介绍了中蒙通过作品互译、教育合作、旅游交流等方式加强人文交流合作的现状。她说,近年来,蒙古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充满兴趣,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品评文章屡现媒体,不少有影响力的网站和报纸开辟专栏连载中国文学作品。目前,除了《论语》《道德经》以及“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当代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的《活着》等也已在蒙古国翻译出版。英德拉认为,民心相通需要深入了解彼此的人生之道、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中蒙经典著作互译是推动两国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途径。
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建议,要高质量翻译蒙古国现代文学,首先是选择能够反映蒙古国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其次,对蒙古国现代文学进行翻译,一定要建立在对其文化的深度研究和深入理解上;此外,蒙古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宣传普及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