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产业·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综合

第3版
评 论
  标题导航
研学旅行:让教育与旅游同频共振
既接地气,也很洋气
山东出台意见推进夜间旅游发展
33位影视创作者获第二届初心榜桂冠
深圳文交所艺品拍推出龙泉青瓷资产专案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9-11-15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界聚焦新媒体纪录片创作
既接地气,也很洋气

    本报记者  于  帆

    纪录片一度被视为冷门与小众的艺术门类,然而却在当下互联网时代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爆款”。从之前因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上播放而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今B站播出的《人生一串》第一季、第二季再次成为话题热议的焦点,新媒体纪录片正在赢得稳定的流量市场。

    在学者的惯常认识中,新媒体呈现的影像天然带有散乱、小众的特点,然而在看过《人生一串》以及多部在视频网络平台播出的纪录片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贵武改变了这一固有的“偏见”。“这些诞生于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走进了现实,贴近了生活,开始品味人生,展示精心创作的情怀。”高贵武说。

    纪录片创作并不因为传播平台转换到新媒体而显得轻盈简单,反因新媒体平台所面向的年轻客群而更加追求“真实”。《人生一串》分集导演、制片人、撰稿张岳明介绍说,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上百位烧烤店老板,烧烤师傅摸爬滚打的人生经历和智慧,激发了团队每个人的创作热情。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新媒体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关键在于“真”,回归到本真生活中人们最放松的状态,这让新媒体纪录片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尽管新媒体并不是未来纪录片创作方向上的单一维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纪录片为业界打开了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樊启鹏认为,在考虑其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市场属性。抛开了传统纪录片创作中严谨的起承转合,新媒体纪录片的内容大多由密集的信息支撑,注重观感,其解说词承担的角色也从说教者的身份转向了说书人。

    北京元纯传媒纪录片部总经理徐秋丽,从事纪录片发行工作超过10年,她曾认为纪录片发行困难甚至“看不到前景”,但新媒体纪录片的探索让她发现了新的可能性。她以《人生一串》的“情义带货”小剧场广告为例,谈到了如何通过内容把广告结合在一起拓展作品的商业价值。“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和商业价值实际上并非不能做到和谐统一。”徐秋丽说。

    B站纪录片出品部制片人王志强说,平台通过《人生一串》探索如何将纪录片这一单纯的产品样态延展出多元化营收方式。比如,在纪录片上线的同时,推出大量周边,并通过品牌授权开设由纪录片命名的烤串实体店。这些努力,也在不断推动纪录片市场化。

    随着新媒体这一传播渠道的逐渐打开,越来越多创作者愿意为互联网专门定制纪录片。由《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第二季总导演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的百集美食纪录片《早餐中国》,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碎片化的收视需求,将每集的长度设置为5分钟,以轻松有趣的音乐和特效,介绍传统早餐、有趣又有历史的小店及忘我的食客。

    当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时,互联网创作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被业界注意到。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刘少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观众通过弹幕与创作者形成回应,可以让创作者及时接收反馈进行调整。但是当创作者一味为满足观众的需求而调整内容的时候,是否会存在过度迎合市场的情况?有学者同样提出,在更多注重视觉快感的浅层化纪录片创作倾向中,如何更多展现文化、思想上的深层次探索?

    除此之外,樊启鹏对新媒体纪录片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当下的创作仅面向本土是不够的,而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是包括新媒体、传统媒体在内的行业性难题。“困难并不只存在于单纯的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上,这其中更多涉及到的是价值观的传达。”樊启鹏说。

    “既接地气,还要洋气。”业界对新媒体纪录片寄予厚望。对此,B站将深耕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等原创纪实内容,陆续推出包括《众神之地》《生活如沸》《大唐帝陵》等20余部纪录片作品。

    “新媒体在成为播放、推广纪录片的媒介平台之时,是否也可以关注长远市场,为院线纪录片打开市场空间,以高质量的内容引导、培育市场。”这是业界的新期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