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雷
岭南,五岭之南。岭南的粤港澳湾区都市圈,自古文化同源、习俗一脉。
港、澳、穗、深、莞、惠、禅、肇、中山、珠海、江门等地区,先秦时期是百越文化的大本营。秦汉时期,百越与中原文化深度交流,至唐宋后,又与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文化糅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除了粤文化外,还包含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广东汉族民俗文化的核心是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具体表现为广府民系中的粤语、粤菜、粤剧,客家民系中的客语、客菜、客家山歌和潮汕民系中的潮语、潮菜、潮剧。还包括三大民系不尽相同的建筑风格、生产生活习惯、民间信仰和仪礼等。
广府人是最早落籍在大湾区沿海、江河湖畔富饶区域的“本地人”,客家人是后来从中原迁徙粤北、粤东、赣南和闽西等地,再辗转大湾区的高山岭地定居,故谓“客家人”。
本地人、客家人、潮汕人在漫长的躬耕垄亩、凿山煮海中,因地域环境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形成了吃、住、穿、行和嫁娶、生辰、寿诞、礼仪等不一样的习俗。吃,广府人靠海生活,爱吃“三鲜”(鲜鱼、鲜虾、鲜贝);客家人依山而居,条件所限,养成吃“三咸”(咸鱼、咸菜、咸肉);潮汕地少人多,则喜“三佳(食)”(“佳糜”即食粥、“佳藤”即食半汤半菜、“佳嗲”即饮茶)。住,广府人大多住“四水归堂”的砖瓦排屋,屋脊硬山式带镬耳封火墙,深圳、中山、珠海蚝产区民居还用蚝壳做墙,门窗、屏风花纹镜片用蚝壳片镶嵌,独具艺术特色。客家人住泥砖屋,有钱人家盖青砖屋,或用灰沙、纸筋和糯米饭舂“三合土”墙,建方形、矩形围屋。围屋高墙对外可防御,对内是族人生活的小天地,适合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建立相互抱团过日子的居家环境。
深圳现存上百座围屋,建筑材料及屋形外观,与粤东、赣南、闽西圆形土楼不同。深圳毗邻香港,较早使用洋水泥钢筋并参考华侨带回来的外洋图纸建筑,客家围屋坚固、实用、洋气,又具极强的防御功能。横岗茂盛世居围屋中,就有一座西班牙式样小楼,宝安桥头村“植利楼”、石岩墟“明星楼”和观澜墟有10多座红楼式的多层洋楼,在传统客家大屋中吸收了国外风格,体现了深圳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说起防御,深圳还有众多炮楼,类似珠江口西岸“四邑”(开平、恩平、台山、新会)的碉楼。“四邑”有2000座碉楼,一个县平均500座。而宝安(今深圳)仅一个县就有1000座,原因除了地处海防要塞抵御外敌、海盗、土匪外,也因此地商贸发达,有钱人众多。
这里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农耕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地区有农民、渔民、蚝民、盐民、船民和香民。渔民、蚝民、盐民长年与海打交道,为遮避海风海浪,他们头戴铜鼓笠(俗称渔民帽),丘陵山区的女人则戴客家凉帽,大鹏一带的凉帽把帽顶漆成红色,帽帘布不是黑色而是海水蓝,据说这是沿袭大鹏所城清军红顶头盔的传统。客家女人勤劳俭朴,上山砍柴割草,下田插秧割禾,在家养猪做饭,她们的袖筒比广府女人短三四寸,以方便农事家务。
大湾区原住民中,不同民系嫁娶寿辰礼仪习俗都有差别。广府人、客家人新娘过门是在中午12时前娶进家,潮汕人(含疍家人)梳头、拜神、接新娘过门却在半夜,天亮前新娘必须迎进夫家,即“夜嫁”。长者做寿辰,清嘉庆《新安县志·风俗》载,客家人“称寿必自六十一始,重一不重十”,即逢61岁、71岁、81岁、91岁做大寿。广府人则“男做齐头,女做一”,男性做寿在60岁、70岁、80岁,女性则61岁、71岁以上,此习俗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勇立潮头的大湾区都市圈高楼林立,港澳穗深等地越是现代化,民俗文化也越耀眼。香港中环、尖沙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让人目不暇接,而长洲、大屿山渔村风情亦让人流连忘返;澳门葡街异国风情使人惊叹,而横街窄巷的小吃飘香更令人垂涎欲滴;广州连片新城的崛起备受瞩目,而西关百年的风采韵味悠长;深圳百里深南大道花团锦簇、南山盐田海边栈道美不胜收,而大鹏古城、赤湾炮台、松岗文天祥纪念馆、蔡学元进士第等历史遗产更不断吸引游客访古打卡……
千百年来传统民俗、非遗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又鲜活地演绎流传。舞醒狮、舞麒麟、舞金龙、舞火龙、舞纸龙、舞醉龙、扒龙舟、舞鱼灯、舞春牛、唱大戏、斗山歌、吃盆菜,无不将百姓的日子装点得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现代都市人把每一个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又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十月朝、冬至等一个个节日过得热热闹闹。漫步街巷社区,邻里一起做年糕、打米饼、搓汤圆、裹粽子、烤油(月)饼和踏糍粑,把一场又一场民俗活动开展得温馨和谐、幸福满满。
年复一年传统文化熏陶和价值观的浸润,化解了湾区成千上万创业移民的“故乡情结”。遍地浓浓的亲情、乡俗凝聚着港澳同胞,在同根同源的文化中紧密相连。在岭南乡镇,细细品味赓续千年的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及世代传承的民间活动,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风土民情里,一次又一次感动。
(作者系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民俗学者,“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