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今年是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作为主要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简称“中国工合国际”)创建80周年,也是我担任艾黎最后一任秘书40周年。回顾往昔,感慨万千。我深深感受到,艾黎确如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给中国工合国际和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回信中指出的那样,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公益慈善家,在我国的公益慈善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艾黎1897年出生于新西兰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校长,对他的品行要求很严格;母亲是一位家庭教师,为人善良,非常关心妇女权益和国际时事。这些都熏陶和培养了艾黎舍己助人、扶危济困的品格。
1927年,30岁的艾黎来到中国上海,在工部局虹口消防队担任小队长,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不怕危险,几年后便调任工部局工业科负责工厂安全的督察长。在检查工厂安全状况时,经常看到工厂后面的小巷里堆积着麻袋,开始他以为装的垃圾,后来才发现里面是被虐待致死的童工。中国旧社会的黑暗,推动艾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也推动他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在上海,艾黎收养了两个难民孤儿,送他们上学、参加革命。公益慈善事业伴随艾黎一生都没有停止。
1937年,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工人流离失所,难民数以百万计。艾黎和斯诺夫妇等一批国际友人,赞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长期抗战的主张,认为在非敌占区发展小型工业合作社,是组织民众生产自救、支援前线抗战的好方法。于是,1938年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了争取海外援助,1939年又成立了中国工合国际。艾黎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唯一长期领导人。为了实现中国工合运动的理想,他毅然抛弃上海舒适的生活,靠着双腿和自行车,在我国走遍16个省,行程3万公里,经历过日军飞机的轰炸、车祸、疾病等险恶,遭遇土匪、特务、叛徒的阻挠甚至被捕的厄运,终于使中国工合运动在内地乡村落地开花。统计资料显示,当时的工业合作社最多时约有3000家,社员近3万人,生产50多个工业门类的500多种产品,包括军服、军毯、手榴弹等军需品。在这一过程中,艾黎又创办了甘肃山丹培黎学校。工业合作社和山丹培黎学校是生产和教育单位,同时又担负着公益慈善机构的职能,工业合作社的社员多是失业工人和穷苦难民,山丹培黎学校招收的大都是孤儿难童。
在工业合作社和山丹培黎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艾黎和所有工人、教员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曾经山丹培黎学校资金困难,他告诉了母亲,不久,就收到母亲寄来的1万新元,这是老人家辛苦攒下的养老金,却慷慨地捐给了培黎学校。在艾黎精神的感召下,世界各地友人向工业合作社和培黎学校送来物资和资金,总计达到500万美元之多。
新中国建立后,艾黎享受部长级待遇,每月工资达800元人民币,但他一有结余就捐献给山丹培黎学校,或购买图书寄往山丹培黎图书馆。他喜欢收藏中国文物,但从来没有把收藏的文物作为私有财产。1980年,他写信给山丹县政府,决定把收藏了一辈子的近4000件文物全部捐赠给山丹。艾黎一生生活简朴,反对任何奢侈浪费。有一次他到访南方一个县,县领导摆了两桌宴席,上了白酒,他发现后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简简单单吃了碗米饭就退席了。
艾黎以他的公益慈善情怀影响了他周围的人和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传承艾老‘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我希望人们都能记住艾黎这个名字,传承和弘扬艾黎的可贵精神……
(作者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