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华
乡镇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积淀积累的纽结点和坐标轴。新时期以来,在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我国4万多个乡镇活力迸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多姿的时代样貌,体现出民族复兴和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近年来,为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央多个部委分别出台多样化政策和措施,全力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这其中文化和旅游工作在乡镇全面工作中的战略性、支柱性、引领性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部挂牌以来,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乡镇文旅事业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获得了更加充沛的发展动能。
中国乡镇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一个是新型城镇化,一个是乡村振兴。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镇化,其坚实的基础在于广大乡村的振兴。反过来,乡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也会为大规模城镇化提供强大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提出,这是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近两年,国家各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乡村建设,国家相关政策也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和旅游的要求是题中之义。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统筹安排。2018年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要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加大对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力度。旅游产业的发展成为乡镇经济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构性动力和主要牵引之一。
另外一方面,作为乡镇经济发展重大创新之一的特色小镇的发展近年来成为乡镇经济最富活力和成效的体现。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特色镇发展,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2016年8月,《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32个省区市推荐上报特色小镇,将推荐小镇类型分为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旅游发展型、民族聚居型、农业服务型和商贸流通型。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2017年10月,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公布,总数达到403个。在明确政策驱动下,特色小镇中相当一部分在文旅融合方面特色鲜明,其中不少主要依靠文化旅游支撑小镇经济。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部委推动的特色小镇,并非行政层级上的乡镇,而是面积1平方公里至3平方公里的资源禀赋较好、具有较好自然和人文生态的产业整体规划区域,但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就为乡镇层级的文旅融合配置了经济和社会基础,也为乡镇文旅融合探索了经验。
当前形势下,文化和旅游工作,尤其是文旅融合已经越来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推动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首先应该认真思考,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中,究竟应该怎样在乡镇层面整体认知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根本价值和丰富功能?如何前瞻性地规划和设计文旅融合的标准化参照体系,正确把握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在产业实践方面,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规划和采取的措施,应着眼于以文旅融合为杠杆助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完成和有机衔接。应该注重通过树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多样态标本,以乡镇为基本观察点,系统化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脉动,观察中国的时代变迁,并不失时机地通过典型示范加以规范和引导。
乡镇文旅融合的良性解决和生态建构,将为更大层面的县域文旅融合提供全面支撑,同时也将带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强劲发展,这对整个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全局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