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旅·行走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文化财富周刊头版

第2版
文化金融

第3版
创意
  标题导航
湖州三记
寻访洱海金梭岛
黄山纪行




 中国文化报 >  2020-01-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洱海金梭岛

□□北雁

    在大理,所有自然美景的生成,常常都会带有一段段奇妙的故事传说。相传天上的一位仙女正在天宫绘织彩锦,偷偷地往地面望了一眼,一下子就被美丽的苍洱风光迷醉了,居然一整天忘记了织锦,直到夜幕降临,才恍悟一天时间已经过去,忙乱之中把织锦的金梭掉落洱海,立即幻化成岛,遂称“金梭岛”。

    金梭岛位于洱海湖区的海东镇境内,是洱海三岛中的第一大岛。长约2000米,平均宽约370米,总面积74万平方米(约1110亩),高出洱海水平面76.6米,是洱海三岛中最负盛名的第一大岛。岛上历史悠久,高原鱼水文化独树一帜,渔作景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明代诗人李元阳曾有诗赞道:“天上翼石似金梭,欲织银苍水上波。一树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

    当再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恰好这个周末无事,我就在这暖暖的冬日阳光中走出家门,往金梭岛而去。

    在塔村码头坐上渡船,迎着上午的太阳和微微的轻风,船开动了,我远远看到粼粼波光辉映下的金梭岛,好似被镀上了一层金。数十只海鸥在水上或飞或游,哇哇的鸣叫声,点染出一个鸥鹭翔集的热闹世界,我忍不住掏出手机连续按下快门。“再等十来天吧,海鸥能把整个湖面栖满!”告诉我的是一位同船的老人,笑容可掬,露出一口白牙,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岛上村民的热情与好客。

    码头设在小岛的正中位置,更形象的说法,是设在位于“金梭”中心的低洼地带,两侧是高凸的山岗,中间的山坳就成了一个房舍密集的村落,新盖的房舍则沿着湖岸向两边伸延,在码头所在的开阔地带,用青石路砖铺成一个小广场,如今却成了一个小集市,卖小吃、干鱼干虾、海菜等各种土特产的摊点沿路摆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使金梭岛没有一分耕地,岛上全是渔民,自古就以打渔为业。如今为了保护洱海,长期的封湖禁渔使他们大多转向了旅游或其他行业。

    我沿着湖岸向北走去。村道是直接修在水边的,高出水面大约两米,青石方砖给人一种清洁古朴的视觉直感。一排房舍是直接盖在贴山的湖岸,开初小广场边缘的开阔地带还有两三排,后来就成了单排,从房后的山岩痕迹可见,这些都是后来从山崖上渐次开凿出的平地。但这样的平地却一直伸延到了小岛的最北端,同时还从相反的方向伸延到最南端。所以岛有多长,村子就有多长,这也是洱海之中一道仅有的村落景观。

    平地的稀缺,同样也就是泥土的稀缺,所以村民们会在房舍前面的路边围出一小块桌子大小的菜地,种上两棵葱三棵菜,或者在大门正对的路边,把一两株垂柳、水杉直接插到水中,多年后长成大树,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家园景观。在冬阳的照耀下,树叶变成了一种淡黄或茄紫,却有蓝天碧水的底映,反倒又多了一番水乡情趣。

    有一个女孩走在我后面,我走到水边渡口留心拍照的时候她超过了我,哒哒的高跟鞋声让我留心到了她的背影,却发现她前行不远,就走进了一座民宅之中。记得刚前在码头下船时她正和船夫用普通话交谈的情景,就知道她是个外地人,她似乎有个快递被送到了湖对岸的码头。想来在洱海边寻找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过上一段如此隐逸的平淡生活,坐看秋水长天、风轻云淡,确也是一种恬美的享受。说实话我竟也有些爱上了这里。

    路和村一起消失在小岛的尽头。我只得原路返回。回到小广场后,从岛心向西走到房舍密挨的村道之中,前后左右都看不到湖,视觉的蒙蔽让人感觉不到任何一点岛上村庄的意味。但毕竟还是岛,地势的狭窄让前家后院挨得很近,而且路也就变得七扭八弯,我从一条村道里走进去,遇上的人就停下来,对我报以热情的目光,我毫不理会继续前行,不想一个转弯就来到一道大门口——路消失了。原来岛上平地不多,起落的地势造就了这种一家一巷的居住特点,想必刚才遇上的正是房舍的主人,还以为我是哪里来的访客。

    村道弯拐,密如人体之筋脉。错落有致的房舍,在时光中尽显古旧之色。往北不远则是村落的尽头,地势渐渐抬高,渐而成山,我在房舍后面的坡地上看到了一小块菜地,还有村人用渔网晾晒的小鱼虾,带着一股淡淡的腥味。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到湖里打一网鱼就似我们到自家菜园里掐一把菜一样。

    再往上是密集的树林,渐而就有了一道道石坟。据说金梭岛已有数千年的人类生息史,于是这块土地既是后世生息的家园,也是先祖安息的墓园,似乎只有这样的土地,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故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