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产业·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要闻·综合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网生纪录片崛起的背后
北京有了“行动计划”
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七期
产业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在渝举行
陕西省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
闽东北协同发展区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中演院线与华侨城
携手打造南粤文化地标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20-01-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后三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怎么干”
北京有了“行动计划”

    本报记者  李  琤

    首都北京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涵养和支撑。1月8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并解读《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有关内容。《行动计划》的出台,解答了未来3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

    文化产业已成

    首都经济重要支柱

    2019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1月至9月,北京市文化和娱乐类服务消费规模达1350.7亿元,同比增长7.4%,在服务消费中占比12.3%,对总消费的贡献率为9.1%;1月至11月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14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收入9921.4亿元,同比增长达10.1%。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幸福产业,已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预计在《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到2022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突破1.5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以上。

    创新工作方式 破解固有难题

    近年来,北京市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困局,综合运用银企合作、建立平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培育上市、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2017年起,北京市推出“投贷奖”联动政策,通过“政策+市场化平台+服务+生态圈”的模式,在大幅提升文化企业融资成功率的同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截至2019年年底,“投贷奖”累计支持项目2009个,支持金额12.12亿元,拉动投资1071.78亿元。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市还将积极推进打造“文创板”,推动创办文创银行,设立北京文化发展基金,进一步优化完善北京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为了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功能有机融合,不久前,北京市出台的《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重点解决了项目改造如何走流程、怎么办手续的实操问题,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前期调查,截至2019年9月,北京市各区共梳理出老旧厂房资源774处,总占地面积约3227万平方米。《管理办法》的出台,帮助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成功转型为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力量。

    明确任务 固强扶弱

    《行动计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着力解决全市文化产业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规模少品牌等突出问题和瓶颈环节,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突出高端性、前沿性、高效性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力争通过3年努力,着力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初步形成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在创作生产精品化方面,健全生产、转化、传播全链条,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凸显首都文化价值的精品力作。在文化创意品牌化方面,强化创意设计服务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品质和价值提升。在新兴业态多元化方面,加快推动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在市场体系现代化方面,有效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金融、空间、人才等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行动计划》的出台,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经济较发达区域的行动样本,也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架构了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文化产业引擎。对于《行动计划》下一步的具体实施,魏鹏举建议,可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督导上立规矩,在监测上建指标,发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效应,在高质量的国际文化贸易上有实质性提升,在服务业开放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争取文化旅游贸易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政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