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读图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胜利属于人民
追怀历史 巡游心灵
唐勇钢:以戏曲绘就人生
南北画家
共绘同题花鸟




 中国文化报 >  2010-09-1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怀历史 巡游心灵
——蔡亮艺术回顾展有感

    延安火炬(油画)           蔡 亮

    完成的与未完成的(油画)      蔡 亮

    许  江

    蔡亮先生离开我们已十五个年头,我们常常惦念着他。去年3月至6月,我们几个人集体创作《一九三七·十二·南京》的时候,边作画边海阔天空地聊天。画室一旁的大板上钉着德拉克洛瓦和列宾的绘画,其中也有蔡老的《延安火炬》。

    我们的话题,围绕着美术史中的大师们,也常围绕着蔡老。

    美术的历史中从来贯穿着两条线,一条是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大历史线索。把握这一线索,我们得以认识历史,接近一个个时代的真相。另一条是艺术作品自身所构成的历史线索。这种历史线索往往超越特定的大历史框架,在人性隐秘的深处,勾连起最为深刻的心灵踪迹。追寻这一踪迹,我们得以串联起一个个创造者的灵魂,从而与不同时代的精神世界相映照。

    作为艺术的创作者,我们深切地体会着第二条线索中的诗性力量,以及纠结于其中的对于人性痛切而又复杂的感情。而追怀,正是美术图像心灵阅读的一种特殊方式。藉由这种方式,我们得以深入到专业的层面中去,从那语言的性格表情之中,揣测曾经生活的意蕴,体验创作者生命的境域,进而勾连起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心灵关系。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蔡老的历史画创作著称中国艺坛,最具代表性的是《延安火炬》。那跳跃的火炬,那长城一般蜿蜒盘桓的炬阵,那火把映照的欢腾人群,已成中国当代绘画的经典。夜色中,人流从一边穿过整幅画面,火光映衬着生动的形象。《延安火炬》让我们想到了伦勃朗的《夜巡》,蔡老喜欢伦勃朗的绘画,尤喜其绘画中调动“光”和用光塑造“形”的表现方式。蔡老在画里大胆地用“光”来构图,让光演化成一体而流动起来,照亮暗夜中欢乐的人心。蔡老在创作的当年是否真的想到和借鉴了伦勃朗呢?我们未可确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那被一代代西方大师们开创的光色与构图的方式,被蔡亮这一代中国画家活化成了民族历史与心灵表达的语言。

    真正使这些艺术鲜活起来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深刻的经历。1955年,蔡老和夫人张自嶷先生被命运抛到大西北,在祸福难测、前途未卜的时候,那些纠结着浓浓中国色彩的生活元素深深打动了他。一边是发自“丹田怒吼”的秦腔,久远而深固的“穴居”习俗和朴厚浓重的民风;另一边是一代共和国领袖曾经的神圣居所和秧歌游行的宣传队伍。它们交叠在一起,让远离城市生活、因而也逃脱了政治斗争的蔡老,从心底感受到了某种慰藉。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蔡老在延安第一次看到了夜晚里沿着沟壑山脉的“提灯游行”。

    黄土地上20多年的经历,已然在蔡老心中种下了一生一世的感情。蔡老画出了陕北人坚实的骨架、俊朗的面庞,更画出了他们的神情,那种质朴中带着诙谐、戏谑中含着憨厚的神情。

    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是通过蔡老的素描肖像来认识北方农民的,在我们看来,蔡老的素描塑造了一个时代的农民肖像。

    与伦勃朗不同,蔡老很少画自画像。但在“文革”之后回到西湖之畔的中国美院时期,蔡老画了不少以“艺者”为题材的绘画,音乐师、民间艺人、巴黎街头的卖艺者……这些画如此生动,将笔头深入了艺者们的心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画也正是蔡老的自画像。他从这里静观艺者的生存,反省他们以及自己的位置,但他无法割舍的是自己对于这些艺者的深深同情。这样一种深刻的人性关怀,一方面反映了他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艺术转型,另一方面,代表了蔡老骨子里深蕴着的哲学倾向。所以,他画了《皇帝的新衣》、《剪辫子》等以近代史变迁为题材的新寓言绘画。这种新寓言绘画超越了前期历史绘画中典型场面的表现方法,直面更为深邃的历史诘问。只可惜,这样一种富于内涵的转型,被那个汹涌的时代大潮湮灭了,醉心于颠覆使命的当代艺术无法静下心来观赏这种历经磨难之后的人性观照。

    追怀,是一回心灵的巡游。它将一缕缕历史的信息串联在一起,构成丰富的诗意图景。“遥知水远天长外,更有离骚极目秋。”当我们对蔡老寄予深深怀念之时,心中高悬着的是他的代表中国红色经典高度的创作,以及他那难再复制的高原岁月。追怀,一方面带着我们重温历史,重新认识那个时代的画笔及其不朽的意义;另一方面能够成为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藉此与一代中国画家的心灵真诚相照。

    (注:文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