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地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地方文化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娄底市文化建设蒸蒸日上
心随流水润三湘
胡卫平:痴迷曾国藩




 中国文化报 >  2008-11-0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卫平:痴迷曾国藩
  广场文艺汇演

  胡卫平先生于1982年开始对曾国藩进行研究,从那时起,他就与曾国藩及其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他被调任双峰县富厚堂管理所所长兼蔡和森同志纪念馆书记。由此,他就专事富厚堂的修复、管理、开放等工作,并孜孜不倦、广泛深入地研究曾国藩及其家族。20余年来,他以突出的成绩多次被双峰县人民政府记功嘉奖,并获得“双峰县有突出贡献人才”的称号。在学术研究上,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成为曾国藩学术研究知名度颇高的人物。1995年、2006年他参与和组织了在湖南省双峰县举行的两次全国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得到了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王澧华、成晓军、梁小进等及学术界的诸多好评。南京大学徐雁教授称其为“草根学人”,曾国藩家族的后裔亲切地称其为曾氏家族的“管家”。2006年9月,世界曾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曾信雄、台湾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曾隆瑞、台北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曾华松、世界曾氏宗亲总会秘书长曾清诚联名向其颁发了“忠恕孝悌,百世垂芳”的大型镀金铜盘,以示鼓励。

  事业为重 唯独忘我

  胡卫平生于1952年,1980年调入双峰县图书馆工作。自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和研究工作。在做好图书馆工作及研究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富厚堂藏书楼》、《曾国藩买“正史”记》等长篇论文,并在《双峰文史》发表有关地方文献的文章10余篇。1996年又撰写了《曾氏富厚堂藏书楼及其主人》、《曾国藩与船山遗书》、《求阙斋日记类钞考略》等一批重要的学术论文,先后在一些重要刊物或专刊上发表。调入富厚堂管理所后,于2000年译成20万字的《乾隆皇帝评点古今》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主笔辑注了18万余字的《曾国藩联语辑注》,由岳麓书社正式出版。

  胡卫平于2000年参与了大型历史文献片《曾国藩与他的故园》的脚本起草和审定工作(已由湖南省出版局发给版权证书)。2005年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中有关曾国藩故居的拍摄工作。2008年参与了长春电视台制作的历史文献片《百年家族——曾氏家族》的拍摄工作。

  胡卫平到富厚堂工作后,就没有休过探亲假。为了事业,他与妻子长期两地分居。为了事业,他不到非住院不可的地步不顾及自己的身体。2004年的一天,他清早赶去富厚堂接待省里有关领导,乘坐的公共汽车出了车祸,他脊椎骨折须住院3个月治疗,但他只住了23天医院,即回家一边休息,一边写作。2006年6月,他83岁的老父亲因脑溢血住院,因为工作太忙,他没有陪伴一天。

  研究求实 不务虚名

  1998年起,胡卫平担任双峰县富厚堂管理所所长。2004年他任曾国藩故居管理所第一副所长、党组成员。2006年(湖南省)曾国藩研究会正式成立,他担任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不论担任哪个职务,公务再繁忙,他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甚至加倍努力地从事学术研究,以“曾国藩藏书”及“曾氏家族”“湘军集团及其人物研究”的研究为主,并由此所涉及多个方面、项目的研究。较为大型的研究成果如《曾国藩藏书》(20万字)一书已完成初稿,部分章节已经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有的同志劝他尽快出版,他总是说:“不急,史料尚待挖掘,一个人一生能写一部传得下去的作品就可以了。”

  《湖南文化世家传——荷叶曾氏》(湖湘文库丛书中的一种,40万字)已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胡卫平做学术不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分散个篇,从不随意作结论定论,而是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充分阐述。2007年12月15日至17日,“曾国藩与晚清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举行,胡卫平在发言席上刚刚作完《曾国藩组练“湘军”》的报告,湘大一教授就“湘军”和“湘勇”的正式立名成军等有关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胡卫平根据史实又即席作了陈述。此后,他又查阅湘军10多位将帅的文集,写出了《湘军源流记》、《湘军立名及其发展考述》共6万余字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作为补充。对于这些成果,特别是有关曾府藏书、湘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南京大学藏书研究专家徐雁教授评论说:“草根学人并不逊于经院学者。”河南省中国藏书史研究专家范凤书先生专门致信说:“ 我惊喜了解到曾国藩家族有丰富的藏书,还是几年前读到先生那篇《富厚堂藏书楼及其主人》一文开始……先生的大文已唤醒了世人的注意。”这些成果和专家教授的信函充分说明胡卫平的学术成果,是严谨求实的。

  史料翔实 正本清源

  1949年解放后,富厚堂是攸永人民公社(乡政府)、乡中心医院、供销社等单位驻处。对全国仅存的这个乡间侯府的修复、文物收集(征集)或者进行学术研究,胡卫平及其一班人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坚持“辨章学术、考证源流”的优良作风、学风,从不以虚妄之举为之。举“湘军研究”为例,在史学界和学术界,有关湘军的解释及说法很多,有的说法和解释与历史实际中的湘军有很大区别,有的对“湘军”和“湘勇”概念模糊,有的对“无湘不成军”和“无湘乡人不成军”、“无湘中人不成军”的说法分辨不清。据此,唐浩明在一次学术研究会上建议重新写一部《湘军志》。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胡卫平正在着手整理,计划出版一部新的《湘军史》,以纠正历史上一些不实的说法,还“湘军”本来面貌。

  在曾国藩故居,胡卫平又亲手建立起“曾国藩研究资料中心”,从一张白纸发展到目前拥用各种书籍、字画2000余册(件),价值上百万元。台湾著名学者楚菘秋在参观后,紧紧握住胡卫平的手说:“真诚地希望你在这里多干几年。”

  正因为胡卫平对曾氏研究的执著,他与曾氏后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居住在长沙的曾氏后人与他亲如一家人。由于胡卫平的诚恳,他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管家”。许多报刊、电视台记者去采访他们时,他们都说:“你最好去找胡卫平先生,他比我们更熟悉曾氏家族。”目前《湖湘文库》增订重版《曾国藩全集》为三十二巨著,其中许多未刊资料,就是出自曾国藩研究资料中心。

  胡卫平先生创刊并主持编辑的《曾国藩研究导报》,是目前国内唯一定期出版的专门研究曾国藩及其家族的一份内部资料,已经出了20期,由于资料翔实、正本清源,很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受到了唐浩明、王澧华等一批学术研究界权威人士“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高度评价。广东惠州学院成晓军教授也曾评价说:“导报一点不土,比教授还教授,比学者还学者。”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教授看到《导报》后,曾问“每期出多少份?这样有价值的刊物,希望能寄到省直各机关部门”。《导报》也成了联系海内外曾国藩研究者、外国友人和曾氏后裔的重要桥梁。这与胡卫平及其同事们重证据、重历史条件、重辨章学术、考证源流有直接的关系。

  胡卫平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学术研究严谨扎实、不尚空谈的风格,与时间赛跑、勇于攀登学术研究高峰的意志,一定会有新的成就奉献于社会!

  刘日升 刘建海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